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张俊丰
[导读]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通过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索朗读在当下教学中的价值,找到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胜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时的效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张俊丰  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赤岩小学  贵州  赤水   564705
【摘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通过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索朗读在当下教学中的价值,找到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胜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时的效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109-01

         前言
         朗读是引导孩子踏进语文世界的宫殿,感悟语文精神世界的钥匙。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方法的就是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朗读可以帮助孩子读懂文意,感知文章的文意,走进文章的情境,和作者心灵进行交谈。学生找到适合的朗读方法,就好比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孩子的灵性,激发孩子的潜力,以还原、重视、放大、感知作品中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使它能化作涓涓细流,流进学生求知的心田。所以,教师在教学是必须重视阅读的作用,指引学生进行有用的朗读方法,在这一个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运用好朗读的作用,提高优化在课堂朗读教学的方法,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所服务。
         一、朗读在当下教学中的概念和价值
         (一)朗读及朗读教学概念
         1、朗读
         朗读是口头语言的一种艺术,是一种发声的阅读,是集口眼脑耳等多种感知感官参与,以声音传达意思的言语活动。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响亮、清楚、富有感情地说出来,把文字视觉意象转变成听觉意象。也是积累、理解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情感必要的手段,是书写和说话的基础,是语言的文字训练用得比较多的办法。
         2、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一项手段;是一种语文的能力,也是学习语言的方法。朗读教学一般是指教师灵活运用阅读来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它是学生学好语文,了解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手段。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是有声地阅读形式,是孩子完成阅读任务重要基本功,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重中之重的。朱子要求学生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朗读习惯,读书的时候必须要逐句逐字的理解,反复揣摩、透彻理解。作家朱自清在著作中提到“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伴随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深入地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已经是“以读为本”为主了。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朗读文本处理简单
         很多老师在选择朗读材料时,时常不注意文章类型,不管课文是什么样的文体,都是在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进行阅读,使得学生朗读课文时五花八门,没有情感的触动。



         例如部编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这篇课文在朗读时节奏就不能太慢,语气没有必要太用情;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玲玲的画》,在阅读的这边文章的时候语速就不能过快,应该用缓和的语气。
         (二)朗读方式雷同,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朗读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只是从教师这一个点出发,而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在上课的时候,有些教师本着“有感情、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一直不曾真正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放眼整个课堂,学生的朗读时间看起来很充分,可是朗读的形式却相当少,通常都只有齐读、个人读等一两种方式。致使学生渐渐地产生逆反心理,读书声慢慢变小,学习注意力渐渐不集中,学习主动性明显降低。
         (三)老师缺少指导和缺乏指导技巧
         老师的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语句的精妙之处,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示范读是最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的技巧,可以通过课上教师的示范读达到教学目的。老师好的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长期如此,学生会在引导下自觉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正确进行文本解读,按年段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
         首先语文老师自己要有文本处置、文本解读的功底,孩子学习正确的朗读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非常非常的重要。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普通人欣赏的阅读、学生学习这三个角度慢慢展开,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度的朗读,走进文本描写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真真正正的进入文本、文字中体会,找到解读文本的最好办法。打开解读文本的窗户,达到提升文本解读、处理的能力。
         (二)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朗读不单单是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必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老师让我读变出我想自己读,让孩子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也有很多,对不同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方法。
         (1)培养学生审美趣味
         朗读即重视情感,通过创设情境阅读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审美趣味。赏读,就是“会表达、赏言语、体人情、明事理”,这样的朗读对情境优美的文学体裁非常合适。老师可以用示范读的方式创设出浓厚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世界,能快速调动孩子阅读学习兴趣。指导孩子们朗读的时候,在初读感知文章之后,应让孩子沉浸在文章之中,体会作者在写文时造句遣词的好处,感受文章背后包涵的感情,让孩子在学习中赏析喜欢的词句。除了要读好节奏感,注意语调、音量之外,还需要饱以情感地读,读懂文句之中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及“弦外之意”等等。
         (2)寓教于乐
         对于阅读的练习,应该想出办法来调动全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在阅读中。对于低学段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太短。单一的阅读方法只能让孩子读得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创造情景来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争着读。也可以在孩子阅读时放点优美的音乐,还可以把孩子的阅读现场录视频的方式进行比赛评奖鼓励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其能力和水平肯定有着差异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出层次性。文章不同的段落应该因“材”而读,对阅读的评价也是要因人而评的,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阅读的喜悦,爱上阅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