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雪 四川省南充市白土坝幼儿园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前期是儿童身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易受外界的各方面影响。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爱和教育、引导,而留守学前儿童由于父母过早地离开他们使他们易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表现为情绪问题、逆反心理、社会退缩。学前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应高度关注,从家庭方面、幼儿园教育方面、社会方面入手,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亲情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120-01
留守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零到十八岁儿童。“留守学前儿童”是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缩小到零至六岁。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社会性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尤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据资料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大量的存在,父母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不健全,导致孩子在心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人的心理特性在学前期已初步形成并发展,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心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社会却忽略了留守学前儿童这一个大的社会群体,导致这一群体的社会问题越加严重。
一、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一般指一个人过于敏感,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发生较大较明显的情绪波动,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学前儿童处于不断发展时期,思维发展不完善,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种种情绪问题,如焦虑、不安、抑郁、孤独、脾气暴躁等。
(二)逆反心理突出
“逆反心理”指的是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客观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学前儿童 “逆反心理”有他独特的表现。学前儿童,尤其是四至五岁的幼儿,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已有了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
(三)社会退缩
社会退缩是指儿童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表现出害怕、胆小、退缩、沉默寡言等行为特点。这种孩子,平时表现正常,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他们就出现异常反应。
二、留守学前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亲情的需要
精神分析学者和生态学者都认为,儿童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留守学前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源于对亲情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亲人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学前期儿童对亲情的需要主要是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留守学前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维系较松散,缺乏亲情关爱的幼年生活给孩子留下的苦涩和无助感是可想而知的。留守学前儿童与其他儿童比较,内心对父母容易产生困惑,无法理解父母为何没有在自己的身边,甚至认为父母不关注自己,多数幼儿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二)教养问题
学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对事物的好奇、为了逃避责任、任性自私、引起成人注意等。留守学前儿童中大多数是属隔代教养,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是文盲,思想观念较陈旧,他们大多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行为,只求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对孩子行为习惯方面大多保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
三、留守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他们得到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的满足。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务工,使其中一个人能成为父母与孩子联系的纽带。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在工作城市,一起生活。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
留守学前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其重要性更加突显。而且,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更加特殊,应多关注留守幼儿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及时给予幼儿引导,及时与家长沟通。因此,应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幼儿园。
(三)社会方面
在留守幼儿现象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的情况下,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最大程度的补偿。而根据现在社会的具体的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对留守儿童给予最大的关注,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做些事情,这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幼儿,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黄广文,吴虹. 湖南省农村3-7岁留守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01):27-29.
[2]张悦秋,闫冬梅.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1):8-10.
[3]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6).
[4]吴承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5]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
[6]曹汉林,谭有模.农村幼儿期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7]王红蕾,姚丽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调查 [J].家庭与社会教育,2007(4).
[8]彭建兰,胡小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71-83.
[9]李萍.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8):121-130.
[10]张伟.心灵培育: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1-25.
[11]柳阳辉.幼儿教育学[M].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