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白孝泉
[导读]

白孝泉   御河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95-01

         应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堂没有阅读的语文课,我想不管教师讲解多么精彩,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但肯定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虽然新课标实施也有几年了,但我们有时候甚至是很多时候仍一如从前,在社会家长的高度关注下,在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在分数至上的今天做一个形式上的改革者,习惯于课堂上采取"问题式"阅读教学方式,每堂课都固定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好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形成了一种对策,他们只是揣摩老师心中答案,回答千篇一律,似是而非,而不是从课文本身出发,对课文进行分析判断推理.问题的提出也不是在阅读中生成,而是老师的预设.这种教学方式减弱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丧失。
         我们的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阅读方法.宋代朱熹读书"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晋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申认为读书要自主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作阅读练习,也不作阅读笔记,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阅读就是以大量地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季羡林先生提出,其实读书不一定讲究方法,任何一句话,一个事实都是有用的,只是这用处也许不是显而易见罢了,所以读书不必抱什么目的,随便翻翻就行,读一遍下来,不该忘的总有印象.尽管每位先贤名师方法各异,每一种方法并不都适合我们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但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阅读的理念,那就是阅读是个个性化的活动.我们得其旨而渐进,只要每位同学都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阅读,那么就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文学史上一直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诠释。



         阅读既然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尽管有人说,现在的高考制度不改革,那么我们初中教学要为孩子将来适应高考服务,就是要分数至上,答案统一标准,尽管我们的教学很具功利性,社会家长不管过程过多关注教学结果,尽管现在学校考核还是在社会重压下不得不以分数论英雄......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每位老师提倡和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毕竟教育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权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文本身,把自己的主观知识注入到文本中,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最终达到与文本和作者之意相通.每一次成功的阅读,都是读者借助文本主动与作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个性化的,尤其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
         语文课文深刻的内涵和作者别具匠心的语言,为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难以把握的困难.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乱读,他还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如其不然必将使阅读教学的文本对话或失之过深,或失之过浅,或失之过偏,甚至远离课文本身学生胡乱理解,这样,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向盲目和浅薄,他既不能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也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但有同学理解于课文本身内涵相去甚远,有同学说鲁迅小时背着老师画画严重违反课堂纪律,品行有问题;有同学说鲁迅上课时偷跑到书塾后面的小园玩耍极不尊重老师,有同学说美女蛇故事纯属多余,缺此照样......这些信马由僵的解读令人啼笑皆非,它虽然不能说明阅读教学的失败,但也说明了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老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老师而言,要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自己应对课文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赏读,只有老师首先打开精神空间,被课文感动,同时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来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语境,才能帮助学生走进文章.试想,一篇课文如果老师都不被感动,又怎能强求自己的讲解感动学生呢?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对文章的熟读精思,尽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文章进行自主解读,其次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以便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只有当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真实的体验,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思考,体验理解,从而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
         所以我觉得阅读教学时,倡导个性化阅读非常必要,它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迥异的思维相结合,将对文章的理解个性化与普遍性相统一,决定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课本上和课本外的东西,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化教育理念,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现代教育的方向。
         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条平静的小溪,作为老师就要为这条小溪注入活水,把他们引进波澜壮阔的大海,尽管个性化教学改革的道路很曲折,但我相信,通过自己和有志于此的同仁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课堂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阅读理念必将更多走进我们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