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向泉龙
[导读] 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加大了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科学课程基地、发展创新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精密实验仪器引入了中小学校园,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拓展了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疆界,满足了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需要。与此同时,硬件条件的改善对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
向泉龙   巴中市教学仪器供应站  636000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加大了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科学课程基地、发展创新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精密实验仪器引入了中小学校园,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拓展了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疆界,满足了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需要。与此同时,硬件条件的改善对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时代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89-01
        
         引言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新课改思想的引导下,中小学教师开始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实验教学上,并立足核心素养教育方向进行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以便在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实验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核心素养逐步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和重点内容。中小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还可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加速器和根本动力。为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展,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目标指向之下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尤其是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思考性原则。真正唤起学生参与动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验教学应该是充满思考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这一重要的认知实践当中,不管是动手操作还是完善认知体系,都必须要把思维和思考作为根本。所以教师要以思考性为原则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趣味性原则。实验能够把原本抽象的问题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进行体现,使得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在实践当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其中融入大量的趣味性要素,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实验的整体安排能够充分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是综合性原则。中小学实践教学需要做好综合性安排,在确保重难点突出的同时,要尽可能的融合多种学习要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化的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实验的综合功能。
         二、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教学设备有待完善
         中小学科学课作为限制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为此,中小学科学的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也就是实验室,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但是,在当前的中小学科学教学中拥有一定实验室的并不多,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素材大多数是自己制作的,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科学素材很少,电子方面的资料也很少,由于教学设备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很多不能顺利地推进,教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强
         1.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多数学校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升教学质量、教研能力上,导致一部分师生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只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实验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2.有些学校虽然也做了一些安全知识方面的普及工作,但涉及实验室的内容极少;即使有,多数也是通过讲座、视频学习、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鲜有现场演练的环节,导致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三、新时代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加强实验专业技能培训
         1.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起因主要源自不安全的设备和不安全的行为,后者往往占比更大。当下各地中小学在创建平安校园的过程中,必须把安全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实验室,一定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切实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2.相比于大学生,中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好奇心强,自控力弱,加之刚刚开始接触实验,技能生疏,经验缺乏,容易发生实验安全事故。因此,学校除了加强安全教育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培训,提升实验员和教师的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室逃生演练、应急救护演练等活动,营造逼真的事故现场环境,从而让实验安全这根弦在全体师生心中始终绷紧。
         (二)教学力度需要加强
         当前对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进一步反映了还处于相对比较专业的教育,相关的科学教育论文一般都与教育教育学分家。虽然一些院校已经开始了中小学科学的专业课程,但是师资力量不够,也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实践也在进一步的探索,这些都不利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最终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很少开设实验课程,这也就严重影响到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很多学校虽然对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还没有充分的显示出来。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还要不断探索相关的措施,以此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鲍俊威.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70年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63-70.
[2]朱明海,贺方宜.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落地核心素养研究——山东省沂南县第二实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科普童话,2019(28):29.
[3]王兆东.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