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张勇
[导读] 伴随着教学而产生的课堂管理是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管理课堂,为教师传授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与管理二者密不可分,两者都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把二者处理的恰到好处,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形势,教师应该对课堂管理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并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

张勇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凯文小学  贵州  铜仁  554408
【摘要】伴随着教学而产生的课堂管理是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管理课堂,为教师传授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与管理二者密不可分,两者都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把二者处理的恰到好处,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形势,教师应该对课堂管理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并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养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管理 ;有效;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88-01

         一、传统课堂管理存在的弊端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教育研究开始对课堂管理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这也表明了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课堂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时期对课堂管理的研究都只是一些枝节问题,例如“遵守课堂规范”、“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课堂纪律”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们才开始了对课堂管理的系统地研究如:课堂管理的原则、课堂管理功能、课堂管理的意义等等。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管理的理论已经完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管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却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课堂管理存在以下三点弊端:
         (一)缺乏人本性的管理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只重视课堂的纪律如何,他们认为课堂的良好纪律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然而老师的的这种传统想法是不全面的。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在学生的纪律状况与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冲突时才会马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然而,老师的这种做法可谓是扬汤止沸,未能治本。因为老师根本就没有调查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没有思考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学生此类纪律问题的再次发生。他们忽视了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
         (二)缺乏多样性的管理
         传统课堂上,老师的唯一管理手段就是“控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目的在于控制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控制下能够认真听讲,服从老师的命令。学生的一些举止、眼神不是老师所认可的,那么教师会终止授课,运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在课堂上,老师发现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啦,他就会使用带有威胁性的控制语:“谁再讲话,就给我出去”。换位想一想,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还能够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吗?如果老师利用艺术性的管理方法,那么收到的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了。
         (三)缺乏民主性的管理
         传统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就是权威,呈现出“一管多”的格局,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作为学生只有服从,课堂上学生要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认为只有学生服从他,在课堂上保持安静,课堂效果才会更好。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是对老师的无条件服从,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很难高质量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这种管理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一味地将老师的一言一行当做权威,必然导致自己的盲目,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管理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观点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有序地教学,以完成知识与技能这一基础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的变化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确立了新型的教学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改下,课堂上有了生机、学生充满了灵气,教材和教学过程拥有了生命力,这些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就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为其保驾护航,保证课堂在变化中顺利进行。最后,由于教学观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变化,要改以往的“权威”形象,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密切合作,和他们打成一片。
         三、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 常规导向策略
         课堂秩序无论在何时都是课堂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那如何才能真正的发挥这些规则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期望巧妙艺术地转化为课堂常规,使得学生能够自愿主动的参加课堂活动,同时遵守课堂规则,使教学稳定有序地有效进行。这种常规导向策略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有以下方法:
         (二)激励性策略
         学生的角色已经由“知识的被动及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而这些因素需要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去诱导和维持。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机智去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为学生的自主有效地学习灌输动力,巧妙适当的称赞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支持性策略
         支持性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一起参加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活泼、主动、充满个性的主体。
         结论: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加快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换个角度而言,课堂的和谐关系到社会的大和谐, 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管理的改革就是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应该将自己融入到这一时代潮流中,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课堂效果才会好,课堂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高。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有效的开展课堂管理活动,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为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智慧。
参考文献:
[1]陈红艳.班级管理研究和书评[J].教学与管理,2004,(31).
[2]袁振国.教育新的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