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李家强
[导读] 勤劳、善良与智慧积淀了中华文化,赋予华夏文明深厚的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政府     李家强

摘要:勤劳、善良与智慧积淀了中华文化,赋予华夏文明深厚的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群众文化来源于农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就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文化自信”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历史至高点,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鼓励。历经几千年历史沉浮,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们在物质“食粮”上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在精神“食粮”上的补给却相对孱弱。因此,我们应结合新农村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主阵地的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昌盛。
        一、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三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文化是农民农闲之余的重要文化形式,是借助于农民这个载体而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现的是农民文化水平与精神生活。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世界更富裕。这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提升群众综合文化素养,推动农村经济走上新台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意识比较淡薄
        首先,农村地区长期受较为保守思想的影响与禁锢,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很难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突出表现在:人才、资金、设备的短缺。其次,工作人员的思想也受到限制,未能结合新形势与时俱进,由此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步维艰。
        (二)文化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
        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设备、场地不足,或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广播站、广场虽然配套齐全,但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维护,造成设备损毁或失修。缺乏专业人士指导,民间传统文化形式退出“主阵地”,广场舞、口水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放光芒。
        (三)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广袤的农村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文化领军人物,现有工作人员对农村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未能真正找到农民文化需求的契合点。此外,农村人口流动较大,以及文化工作职责不清、流程混乱,也降低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
        三、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推动文化活动的基础,能改变农民对文化工作的观念,摒弃陈旧的思维模式。首先,政府机关应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广播、微信等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加入进来,为其提供发挥个人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其次,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定位准确[2].立足于群众视角去思考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切实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开展文化建设之余,还要做好群众沟通交流工作,真正找到农民的兴趣点与需求点,以此提升农民的参与度,让文化建设工作更“接地气”。
       (二)加大投入开展特色文化
        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还需从人才、设施、资金等方面入手,逐渐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文化建设软件、硬件达到工作要求。引入专职文化指导教师走入基层,引入高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表演活动,同时侧重于基层文艺骨干分子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设施的作用,开展画画、书法、乐器、舞蹈、棋类等多种文化普及性活动。结合宣传栏、广播站、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开展文化下乡点对点,点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主流文化形式和文化氛围,构建并完善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文化活动体系。这样不仅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四川当地戏种——川剧为例,即便四川当地人也无法理解“变脸”的神奇所在。其实,“变脸”有“抹脸”、“吹脸”、“扯脸”三种,还有“运气”变脸一说。当然,该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习掌握的,需要传承和千万次的训练。借助于“变脸”吸引农村群体,并让川剧寓教于乐的唱响于广袤农村,则能起到很好的推广传承作用。
        另外,由于农村常驻人口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戏曲欣赏(演唱)、广场舞、门球等。针对青少年可以开展集中授课,开展绘画、歌唱、乐器、阅读、书法等多种文化活动。借助于传统节日开展与民俗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包粽子比赛、厨艺大赛、划龙舟等等。此外,为提升农村人群整体文化素养,还可以按照家庭单位开展“和谐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奖品包括:铭牌、证书、奖状等。
        (三)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还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文化创新团队。  在经济大潮下,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处于濒危状态,现有文化建设队伍年龄结构老化。这些都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步伐。为此我们应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3]。挖掘培养各村文艺骨干分子,让他们肩负起村落日常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定期集中培训,日常工作走访指导提升这些人员的文化素养。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深耕广袤农村,准确把握农民群体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点,选择更易普及推广的文化活动,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大家喜欢上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进而强化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总之,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根基。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农村文化凝聚了农民的智慧与劳动,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与向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应保证文化活动与农民群体之间的“粘连度”,兼顾当地文化特色,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这样,才能让农村文化建设扎根基层,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春, 曹荷娟.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探析[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2).
[2]杨金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 000(002):243-243.
[3]胡询之.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X村为例[J]. 甘肃农业, 2019, 501(03):8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