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祝晓宇 、杨沛佶、 张子怡
[导读] 随着智能家居、数字医疗、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祝晓宇 、杨沛佶、 张子怡   610039

摘要:随着智能家居、数字医疗、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甚至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飞跃。本文从物联网的核心结构和相应的研究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各个层次的安全挑战,从而了解物联网安全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现状;对策
        一、 物联网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物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从本质上讲,物联网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实现网络的扩展和延伸;二是物联网利用身份识别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普适计算等通信技术进行交流对象之间的信息。在实践中,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通过建设、电网、道路、供水系统、油气管道、道路照明等领域的嵌入式传感器,搭建业务控制平台,为了实现对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促进人力管理活动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改进提高生产力。
        二、物联网安全现状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和移动计算之后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计算机的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物联网除了解决传统IP网络已知的安全问题外,还存在许多独特的安全问题。与互联网一样,物联网也面临着网络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物联网(IOT)随机分布在由传感器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组成的网络中,为各种网络攻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其安全隐患也更加突出。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通信方式的设计通常由用户来考虑。网络中通信终端的数量和容量相对有限,这可能导致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一般来说,通信网络的安全主要表现在网络拥塞、传输安全和隐私泄露等方面。目前,网络终端设备众多,很多人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时,都没有在信息服务中添加密码,因为这会造成不必要的延迟。
        三、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覆盖范围更广,安全问题更加敏感,应用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安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困难。
        1.安全和隐私
        RFID标签嵌入到任何物品中,导致不受控制的扫描、定位和物品所有者的跟踪。因此,物品所有者的大部分隐私似乎是开放的,而RFID标签通常响应任何请求,因此更容易定位和跟踪。
        2.智能传感器节点的自我安全
        智能传感器节点的安全问题是物联网机器/传感器节点的局部安全问题。大多数物联网机器/传感器节点部署在地理位置分散的无监督场景中。攻击者很容易获得对这些设备的访问、损坏,甚至在本地更改硬件或软件。



        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传感器层网络一般是无线连接,信号是开放的,网络信号容易受到入侵者的干扰,使设备无法正常通信。
        结论:
        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物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和信息安全的保障。在建立物联网系统的过程中,应采取切实可行、合理的安全控制策略,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障物联网数据的安全,促进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拓展。本文探讨了物联网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并通过对物联网核心结构的具体分析,让读者真正了解物联网面临的安全挑战。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同时,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甚至可能掀起一场难以想象的风暴。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N’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2] GUSTAVO R G MARIO M O,CARLOS DK.Early infrastructure of all Internet of Things in Spaces for Learning[C].Eigh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2008:381—383.
[3] AMARDEO C,SARMA,J G Identities in the Future Internet of Things[J].Wireless Pers Commun 2009.49: 353—363.
[4] C. Roberts. Radio frequency identication (RFID). Computers & Security, 25(1):18{26, 2006.
[5] S. Sarma, S. Weis, and D. Engels. RFID systems and security and privacy implications. Cryptographic Hardware and Embedded Systems-CHES 2002.
[6] S. Weis, S. Sarma, R. Rivest, and D. Engels. Security and privacy aspects of low-cost radio frequency identi_cation systems. Security in Pervasive Computing, pages 50-59, 2003.
[7] 郝文江,武捷,物联网技术安全问题探析,信息网络安全,2010.1.
[8] 韩燕波,赵卓峰等,物联网与云计算,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6卷,第2期,2010.2.
[9] 张艳,李舟军,何德全. 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Vol.27,No.2,2005. 107-110.
[10] 蒋建春 马恒太 任党恩 卿斯汉.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祝晓宇(1998-),女,汉,浙江省宁波市,本科,研究方向:物联网
    杨沛佶(2000-),女,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物联网
    张子怡(1999-),女,汉,四川省眉山市,本科,研究方向:物联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