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语文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梁文彬
[导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工具性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

广西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   梁文彬 530227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工具性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与人沟通,与人交际。语言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化作用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语文教学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语文;教学思考
        引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教师要丰富优化课堂资源,之以恒、适时适度、恰如其分地把德育目标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中职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及德育现状,结合中职语文的教学特点,探寻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语文教学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导致中职学生文化知识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明确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完善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觉意识,促进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中职教师是每天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施教者,教师的品行以及对社会所持的态度,都会时刻影响学生。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谈不上教书育人。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你们不仅是教课 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因此,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于律己,举止文明,谈吐文雅,时时处处为学生之表率,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从有关环境类的文章中,让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珍爱生命
        我们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题材的文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德育渗透。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树》是现代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情理交融的散文。文章内容先写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红柳的生长环境,环境恶劣,但红柳却对着高寒的环境微笑,写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红柳在高原上固住了沙丘,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红柳树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写了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利用各种手段砍伐红柳的故事,终导致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消失,水土流失严重,可悲的是人类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举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许多恶果的例子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本课,提高学生珍爱自然、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且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三)介绍作者时渗透德育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时作者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在介绍老舍时,除了介绍他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还要介绍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由来;介绍艾青时,重点引领学生感受其家国情怀;在介绍毕淑敏时,可突出她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介绍李乐薇时,突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介绍史铁生时,突出他身残志坚的意志力。总之,文教师应挖掘一切德育元素融入语文教学。
        (四)创新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
        在立德树人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用全新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来充实课堂内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自尊,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结束语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不断、反复的渗透,每一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师的说教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着学生,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真正发挥语文人文性的功能。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才能不断改变,文化品位才能不断提升,也才能实现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兰武.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探讨[J].考试周刊,2019(58):41.
[2]孙利.试论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45-47.
[3]蒙友英,朱云清,聂瑜璐.中职语文文本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基于全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教学比赛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8(46):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