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沈文霞
[导读]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立意更注重立德树人,文化自信。

四川省南充市第九中学  沈文霞      637000

摘要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立意更注重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而在2015年高考语文中新增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点,并延续至今,就体现了高考对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方式还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古代文化常识这个考点,所考察的内容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所以它既考查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考了记忆能力。为了达到“有效用时,减负增效”新课标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本课例中主要引导学生如何高效学习,识记古代文化常。
关键词 :古代文化常识   理解识记   减负有效  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
        高考在设置古代文化常识题的时候,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者考查考生的知识点很多。
        (二)知识点生僻 ,教学任务难
        高考文化常识主要依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怪难的情况出现。而这类题生僻偏难的文化常识,有的是和语文教材无关,要从历史教材和地理教材中的某些古代文化常识中获取,增加了教学难度。
        (三)命题趋势新,教学方式活
        随着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体系的不断成熟,现在依托文言文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有可能被真正体现为语文的文化素养的其他创新性题型来考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
        (四)有效减负是当务之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负担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效减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该及时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做到有效减负,高效减负。
        二、问题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中学文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相去甚远,又分散在各个教学单元中。许多老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够,学好古代文化常识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多时候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但往往在考试中不能正确应用,以至于学习与考试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下“有效减负”目标要求。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多方面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措施与行动
        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天文历法。官职典制,礼俗礼仪,姓氏称谓,文化典籍等几大类。高考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了这一个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且要拓宽知识面,注重细节。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教学任务,做到有效减负。



        (一)立足教材,紧扣教材
        高考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与教材内容相关。很多考点都是从语文教材中找到的相关点,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及注释。都要求我们平时在上课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比如我在上《张衡传》一文时,就将有关官员任命,调动,贬谪的相关词语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同时,将《四书》《五经》《六艺》提出来,进行知识的回顾。再把《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的体例,作者,列举出来,以连线的形式让学生加强记忆。
        (二)强化记忆,掌握识记技巧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常采用选择题。这种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的技巧,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一线穿珠法。不计其数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果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起来,就能让这些知识系统化。这根线,我们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比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就可以人物姓名为一条线穿起人物的字,号,谥号,特殊称谓等。如李白的称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称为“李杜”。
        2.归类联想法。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就要进行必要的归类,即展开相近或相反的联想.如记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点。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度,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这样就把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方便记忆。
        3.特例法,在系统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时,我们可以举特例让学生加强记忆。比如我们在讲三省六部制度时,我们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六部的职责分别是什么。另一方也要讲特例,如礼部,除了掌管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外,还要掌管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而高考出题者在出题时往往考察的科举考试由哪个部门来管。再如,学生都知道吏部掌管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但武官的选拔和升迁又由谁管理呢?武官的选拔和升迁是由兵部掌管。像这样特例巧用对比法告诉学生,学生会很快记下来,这就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加强针对性训练
        古代文化常识不能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与灵活运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小卡片,加强记忆。也可以同学间相互出题,相互考察,提高解题能力等。当然,平时对做过的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尤其是那些做错的题,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在一个错题本上,用重做错题的形式来加强记忆。另外,我还组织了两场《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活动,在竞赛中以填空题,连线题,选择题等多种题型对高考中古代文化常识频考点和盲考点进行了考试。学生通过竞赛,不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对不熟悉的考点理解和记忆。
        四、成效与反思
        这种使用多种技巧的方式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习效果,达到了真正减负的目的。
        语文老师在教学的中就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的特性  ----先知之,而后好之,最终乐之。使语文课堂上的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生动而不苍白,鲜活而不死板。真正地依靠课堂教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