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走班区域游戏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舒 琴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幼儿园实践中,如何有效的支持幼儿游戏,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第一幼儿园   舒 琴   4191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幼儿园实践中,如何有效的支持幼儿游戏,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区域游戏中能根据幼儿的自身需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通过对孩子的观察,适时的跟进,切实了解每个孩子,灵活的改变教育方式,从每个孩子的需要出发,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走班区域游戏 计划 介入 分享交流 有效性
        为了让幼儿自由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幼儿跨出班级,扩大了交往空间,提升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园实施了走班区域游戏,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走班互动的区域活动。根据各班区域游戏的特点,结合幼儿喜欢探究与交往等发展特点,一起创设了走班区域游戏环境。每周一个小时的走班活动,每个班都开放二至三个区域(需游戏币不等)。走班游戏前,老师会根据幼儿一周表现发放游戏币,并说明走班活动的规则。这种设置能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游戏空间,会拓宽幼儿的交往面,增加幼儿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的机会,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每到走班区域游戏时间,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在各个班自由选择各种区域活动。看看这个,动动那个,好像不知做什么才好。当老师问孩子们想玩什么打算做什么时,幼儿也说不出自己的游戏目的,表现很盲目。
        怎样才能提高走班游戏的有效性呢?针对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学会做计划,以增强走班区域活动的实效性。发挥走班区域活动的更大价值。
        一、入区前引导幼儿说一说我要玩什么。
        我们首先增加了口头做计划的环节,让孩子说一说我要玩什么。然后就到这个区域所在班级的老师前说一说打算玩什么以及怎么玩,老师会结合幼儿的想法进行鼓励和完善。活动前有了计划,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越来越有序,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瞎逛了,慢慢的孩子们的计划表述越来越详细,由最初的一句话“我要搭积木”,逐渐扩充为“我要用长积木搭一座房子、用彩色的积木搭一座城堡……”
        二、引导幼儿了解各班区域规则。
        每个班的区域游戏都不一样。每个区域中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是丰富幼儿游戏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也是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构思,引发幼儿游戏创想和行动的载体。幼儿集中表现为不了解各班区域的内容及材料。为了让幼儿在走班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我们采取了定期“串门”的方法,“串门”的时候幼儿互相以主人的身份迎接对方来班内区域中参观,一起了解区域游戏的材料、主题内容以及区域规则。
        三、引导幼儿按计划游戏,教师适时介入。
        在走班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引导者,在活动中,师需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情感变化,关注环境材料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倾向的不一样。


小中班上期侧重于区域活动的规则与习惯的培养。中大班下期教师要以同伴间相互交流,活动中是否有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探索的愿望是否强烈,同伴间有效合作等,教师适时的介入。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的表现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计划抛一边型,这种类型的幼儿进到区域里早把计划抛到脑后了。可采取计划提示法,从而提示幼儿有目的落实计划,减少盲目性。第二种是计划圣旨型,这类幼儿能够按照计划一步步落实,缺少灵动性。要适时引导幼儿能灵活变通。第三种是计划多变型,这类幼儿在完成过程中随时会调整与变化。老师会提示幼儿把计划进行修改,便于交流。
        针对幼儿的表现,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随时观察,并留下影像资料,教师始终是幼儿完成计划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倡导“我的游戏我做主”,支持幼儿完成计划,增强幼儿参与走班游戏的成就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转换角色,也多种身份介入指导游戏才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如: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听倾者和发问者。总之,在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
        四、引导幼儿学会交流分享。
        区域活动的交流分享是走班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区域活动即将结束时,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选择的区域活动内交流体验、分享发现,从而使幼儿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去期盼和投入下一次活动。第一种是集体说,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你是怎样完成计划的?在区域活动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师和其他幼儿会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第二种是自由说,鼓励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每个幼儿既是计划完成的解说者又是倾听者,自由说的环节氛围比较宽松,有利于幼儿互相学习。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有按计划做事的成就感,鼓励未完成计划的幼儿,说一说未完成的原因。鼓励幼儿尝试按计划做事的信心。每次走班活动后,教师都会把影像资料及时上传至家长群,让班中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走班区域游戏中幼儿的活动情况。幼儿会根据影像资料,讲给家长听,家长也了解其参与走班区域游戏情况,增强了家长参与、创设走班区域游戏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走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幼儿参与区域设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各班区域内容,减少幼儿参与走班区域游戏的盲目性。
        2、关注幼儿制定计划和完成计划的过程,遇到问题及时支持和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及时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增强走班区域游戏的实效性。
        3、关注幼儿的态度,弱化完成计划的成与败,让每个幼儿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在走班区域游戏中的主动性。
        4、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调整沟通,支持幼儿在走班游戏中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2014年《学前教育》
4.2018年《幼儿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