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扳指的艺术世界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杨倩
[导读] 说到扳指,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佩戴在大拇手指上的一件饰品。

济南市博物馆   杨倩 250014

        说到扳指,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佩戴在大拇手指上的一件饰品。但追溯它的起源,我们会发现扳指不单单是一件首饰,还有许多实用的价值。
       中国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指射箭。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射箭时,如果弓弦直接与手指接触,必然会被飞出的箭尾擦伤。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发明了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韦部》中有记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说明韘为骑射之具,是古人射箭时为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而特地戴在大拇指上的保护工具。据考古发现,韘在商代便已经出现。在商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便有一枚青玉材质的韘。随着时代的变迁,韘的样式逐渐改变,到清代韘的形状变成了筒形,名字也改成了“扳指”。
       一、“指生葳蕤”——扳指多样的形制
        随着时代的推进,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商代的扳指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并且其上有槽痕。春秋战国时期的扳指,形制变短矮没有了勾弓弦的横向凹槽,表面还雕有纹饰。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制,器身更扁薄,类似于佩,雕工精美,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那么大的力量了。宋代出现了仿汉代的扳指,其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满语称清代扳指为“憨得憨”。清入关前,因条件所限,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多用鹿骨,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入关后国力强盛,日渐承平,扳指更多的作为权势地位的象征。自乾隆朝始,扳指由实用性转为装饰性,做工精益求精,质料愈加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水晶、金、银、瓷等品种。其上雕饰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至此扳指结束了它的戎马生涯。挽弓良人已逝去,唯扳指透散隐隐玉光,展现其独有的绝代风华。
     
    
        二、“指高无尚”——满族与扳指
        扳指由实用到装饰,浓缩了满汉文化,融合了文武之道,凝结了儒家文化中的“射”礼;材质从角、牙到玉,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扳指外圆内圆,亦有“中庸之道”,对外天地辽阔,对内稳定安宁。出于维护和保持满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清代前三朝的皇帝及其重视。乾隆帝曾说“骑射为清朝家法,谆谕后代当遵守。是以予虽年逾古稀,必岁幸木兰行猎。盖以身先之,不敢自怡。”因此,扳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清王朝扳指的佩戴受到严格的等级制约。这也是判定社会等级及身份尊卑的标志。首先是皇帝御用的极品扳指,从清军入关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同质地、式样的扳指有着严格的定例不能逾越,无论材质、工艺和纹饰都是登峰造极,由清宫造办处专门督办;其次是御赐的扳指,皇帝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将领、皇室宗亲等等;再次就是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的扳指,一般会刻有私印;再就各大将军及其下属用的的扳指、贺寿用的、嫁妆用的、纪念或占卜用的扳指。
        三、“指上乾坤”——扳指的纹饰
        在日常生活中,扳指的装饰功能日益增大,人们对于扳指就有了更高的美学追求,在不盈数寸的素面上雕刻了诗句、花卉、鸟兽等纹饰。如:瑞兽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用以炫耀。
        “君子之交淡如水”,清?君子之交青白玉扳指,刻画灵芝、兰花和瘦石,一块奇石拔地而起,根处各生灵芝,瘦石侧一株秋兰长叶舒展,花朵含羞,芳草簇簇,其意清新雅致,其境淡如清水。
        “兰草堪同隐者心”,清?兰草纹青白玉扳指,画面简洁素雅,兰草枝叶优美。在古代,兰草因其外形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气质,非常受文人的喜爱,被称之为“花中君子”。人们喜欢将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可见兰花的寓意之美好。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梅花纹青白玉扳指,隐隐有暗香飘来。岁寒三友梅居其一,梅能于老干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瓣为五,民间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因此,明清以来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寓意纹样之一。
       “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米芾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济南市博物馆的“清?米颠拜石纹玉扳指”,表现的是米芾性情洒脱的一面。文献记载:“米芾,字元章,吴人也……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米元章穿戴效仿古人、有洁癖,从不拘泥礼法,在安徽无为县有一奇石,米芾便整理衣冠,拜石为兄,传为佳话。
        这件扳指,刻画了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兽面饕餮纹。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相传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这种夸张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带有神秘而肃穆的气氛,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
        嫁妆用的扳指多刻“喜”字,夫妻双方各戴一枚表示“夫妻和睦同心”的寓意。济南市博物馆珍藏一枚清代双“喜”巧做青白玉扳指.通高2.5厘米,直径2.9厘米,壁厚0.5厘米,采用巧做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扳指的骑射使用功能逐步弱化,人们对佩戴扳指的装饰性日益增强.扳指,也不仅是王族、贵族所特有之物.它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之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