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卢兰兰
[导读]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根本不会想到“线上教学、一对一辅导”会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教学方式;也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竟摇身一变成了“乡镇十八线女主播”。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林业局第一小学校  卢兰兰  150631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根本不会想到“线上教学、一对一辅导”会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教学方式;也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竟摇身一变成了“乡镇十八线女主播”。一开始,线上教学这种崭新的方式让平日里习惯了黑板、粉笔、讲台的我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但好在我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在不断调整与适应中我终于从最初的“水土不服”渐渐的学会“入乡随俗”,而今,我更是喜欢上了这种特殊的体验。因为线上教学迫使我在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让我对“育人”有了新的领悟。
        一、师生关系新思考
        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常常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我是老师,我得像个老师”。于是学生面前的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板着端着,前一秒还和同事嘻嘻哈哈的像个孩子,后一秒推门进班就立马换了个人。但网课来临,你想端着板着脸都不行了,因为学生可能根本看不见我们的脸。曾经一个眼神、一声轻咳、一句提醒就解决的问题,现在统统不奏效。当我们联系的方式只有电话、QQ、钉钉或者微信时,我们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像是网友。于是,我也卸下了老师一板一眼的伪装,安心的和学生做起了“网友”,玩起了“变脸”。
        1、另一个你我
        一次,网络突然断线,可直播怎么也结束不了。无奈之下我只好用手机登录和学生说明情况:“老师的电脑可能是过于激动,以至于一动不动了。”学生们马上在群内表示理解,哈哈哈的表情刷了一波,并纷纷表示一定会守在直播间的。由于电脑着实不给力,最后我只好请全体同学注意:“老师要留遗言了”在交代完任务后,我也还公布了惩罚措施“违令者请全组吃辣条”。班群内一时炸开了锅,连平时话少胆子小的同学也纷纷送上“吾皇万岁”“臣妾告退”等表情,随后更是收到了一大波“小爱心”和“爱你”的表情包。那一刻,我们少了面对面的直视,没有了突然的沉默与安静,却多了份真实和亲切。隔着屏幕,我们都看到了不一样的彼此,。
       2、改变刻板印象
        常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目光时常被分数牵制,对待学生不自觉的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虽然我们常说:“不谈学习,每个孩子都很可爱”,但我们仍然觉得那个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的学生似乎更可爱一点。
        网络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更多面。那个平时爱惹事,总不让人省心的男孩没少让老师生气。但在交流中,可能就因为老师说了一句“有你这样有情有义的朋友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便忽然觉得自己受到了“理解”。于是,开始按时完成作业,即使成绩不理想,即使质量还是不高,但你清楚的知道,他变了,这些变化,让人欣喜不已。
        那个平时和你只限于师生对话,即使接收到你精心准备的资料也毫无表示的孩子,你总是觉得他很“冷漠”,但当你从妈妈口中得知,那天你上课总是频繁喝水,他在家里和妈妈说担心你是否生病时,你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不是冷漠,他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线上教学让我能不被分数所控,静下心走进学生,看到他们更多的内心世界,发现更多的可爱之处,改变刻板印象,与他们真正地成为朋友。
        3、享受高调表达
        我们的文化向来是宣扬低调的,平时的教学中,虽然我们也常对学生使用激励性的评价,但那些语言多少显得有些“官方”。线上教学以来,我们借着屏幕这层保护,没有了脸红和心跳加速,连表达都变得大胆了许多。以前从来不会有问题的学生,现在好像突然变得更爱发问了。解答后除了声情并茂的谢谢,还经常能收到“爱的拥抱”“爱你么么哒”等一连串肉麻的表情、话语。而我也会发一些平时只会和亲朋好友才敢使用的小表情,一来一回,我们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亲昵,每次告别后心里便多了一份温暖。
这样的互动每天都在进行着,平等、尊重、温暖!网络授课让我反思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舒服。
        二、线上教学“耍花招”
       面对有思想又有点叛逆的六年级学生,如果不花点心思,耍点手段,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就被“王者”“抖音”带走了.所以我们总是要不断更新战术才能留住他们的“心”。
        1、花样“兵器”来助力
       录播课+直播答疑的形式有两个不可控的因素;一是学生听课的时间和效果不可控;二是直播过程中学生的状态不可控。所以我们只有持续研究各类平台的应用功能,才能有效精简琐碎日常事务,优化远程教学效率。


个人亲测觉得钉钉家校本可直观显示提交人数,编辑快捷评语,对作业的批改很有帮助,而且独有的“打回”功能,还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微信班级小管家的功能也非常强大,发布通知、作业,进行问卷调查,颁发电子奖状等简单易上手。尤其是点兵点将功能,伴着动感的音乐,学生们的名字循环滚动,让他们虽然隔着屏幕,但也能体验到内心小小的紧张和激动;美篇的图文功能最适合作为每周或月反馈了,尤其是对于年纪大的家长,图文并茂,直观高效;当然还有很多实用有趣的小工具。总之,线上教学无论是多样的APP,还是花样的小程序,亦或图片微视频美化工具等,都要求我们有广泛的尝试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工具和技术视野,让自己的工具箱里多几种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趁手“兵器”。
       1、花式作业滋味多
        ①作业检查耐人寻味
        对于每日布置的书面作业,主要有三种形式的检查:每日普查、随机抽查、重点排查。
每日普查实际上就是当日作业的查改。为了让学生们养成时间观念,通常我会把作业的截止时间往前设置,到了时间系统会自动提醒家长,这样那些贪玩的孩子还能有补救的时间,有效的预防漏交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我发现当日作业当日讲--评--改的效果更好。为了防止那些懒惰的学生投机取巧,通常我会在当日答疑前一个小时进行随机抽查。这也是学生一天内最期待的环节,因为大家必须调动很多能力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被抽查。今天可能是个字谜“望断白玉盘,不见故人还”,于是姓“王”的同学就被抽查了;明天可能是“百家姓排名第24的同学们”,于是姓“张”的几位中奖了;后天可能“被抽查的同学的名字出现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于是,又一波同学感慨自己名字被古人钟爱。就这样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学生们到了时间就等在群内看今天又是谁“中奖”了。在大家的惊喜与期待中,我们不仅积累了百家姓,欣赏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还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重点排查的对象主要来自于以下两类学生,一是作业质量大幅骤降的学生。二是作业质量大幅骤升的学生。前者可能是听课效果不佳,后者不知是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重点排查有助于发现作业异常,并及时处理。
        ②作业设计别有风味
        考虑到居家学习的特殊性,除了每日的学习任务,我还会根据节日、节气、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布置一些操作性强又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任务。在“写给未来的一封慢递”主题活动中,我向同学们推荐Angela Aki的歌曲《信,写给十五岁的自己》,然后让也他们给15岁的自己写封信,希望在将来初中毕业时打开信,能重拾勇气,继续前行;在“名画模仿秀”里,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经典,把名画中的人物模仿的惟妙惟肖;“指尖舞蹈”里大家左右脑同时又不同步的神操作,各种复路线的设置,真让人眼前一亮;“妈妈最美”的活动中同学们一个个比一个会夸,想必妈妈们心里一定乐开了花……这样的主题活动还在进行着。居家的日子里我利用这样的主题活动,有节奏、有章法地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过一种有主题、能增进亲自关系的宅家生活。
        3、花样评价换真心
        每个周末学生都会受到一份学习反馈表,一周的作业、打卡、作业盒子的完成情况等都有记录。各类表现突出的同学,还会得到一张精美的电子奖状,好礼不断,奖项多元。同时,我会把一周所有的反馈项都集中起来,用美篇的方式发给家长和同学们,图文并茂,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学生自己也能有所反思。
        针对作业类别的不同,我设计了不同的表格,表格的最后一栏是一周评价,每个同学都会得到老师的四字评语:一马当先、名列前茅、奋起直追、刮目相看、得过且过、溃不成军……既对学生一周的表现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同时又能丰富学生们的语言。一次,有个平日总是三天打鱼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各类活动都表现的非常积极。那一周她得到了“凤凰涅槃”四字评价,过后她主动问我后两个字的读音,我建议她去问问“度娘”,顺便了解下我对她的期待。从那之后,她在答疑时似乎更愿意配合和发言了,我想也许她明白了:评价的背后还有老师满满的期待。
        三、别开生面云班会
        班会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非常时期,我们的班会也搬到了“云”上,这种特殊的方式让“育人”变得更加的纯粹,更有效果。居家隔离期间,我们共同研究“病毒的前世今生”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向奋战一线的逆行者表达敬意,在看过BBC的《细胞暗战》后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学会在这场战“疫”中更好的保护自己。
        除了疫情防控,我们的云班会还涉及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曾借助《国家相册》打开那些浓缩的人生,折叠的时代,和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也曾学着如何《做情绪的主人》;我们还曾在清明节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学生们的改变让我深信,与高分数相比,刻在骨血里的思维、能力和三观,才真正让人受益终身。
        线上教学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最主要的是在“教书”与“育人”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点。尼采曾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今后,我会坚持为课堂加“料”,给居家学习增“趣”,不断积累更多的“教”“育”智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