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饮食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上   作者:张航铭 孙静
[导读] 在进行中日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所要做的不仅是表面的翻译,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深层次进行具有文化底蕴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以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为己任,让各国人们了解到中国丰富的菜系、优雅的菜名以及历史悠久的酒文化。

辽宁锦州辽宁工业大学   张航铭  孙静 121000

摘要:在进行中日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所要做的不仅是表面的翻译,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深层次进行具有文化底蕴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以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为己任,让各国人们了解到中国丰富的菜系、优雅的菜名以及历史悠久的酒文化。
关键词:中国菜系  中式菜名  酒文化
        该论文为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论文。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就十分的密切。早在西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就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其中,饮食文化的交流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逐渐加深。而翻译作为两国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文化自信是翻译工作者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菜系的翻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形式丰富,并且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条件共同造就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如今极具地方特色的四大菜系。
        在进行中日饮食文化翻译时,关于四大菜系的划分存在着细微的差距。在日本人看来中国各个地区的菜肴是沿着烹饪时所需要的水源,也就是河流的流域发展起来的。因此北方系的?北京料理?是黄河流域的菜肴,东方系的?上海料理?是扬子江的东部流域的菜肴,西方系的?四川料理?是扬子江的西部流域的菜肴,南方系的?広東料理?是沿着珠江流域发展起来的菜肴。
        因此,在进行对于中国菜系的翻译时,不应单一地翻译成?中華料理?,而是应该根据所翻译的菜系所位于的地区进行翻译,将?中華料理?具体区分为?北京料理?、?上海料理?、?四川料理?、?広東料理?。
        通过对菜系地域划分进行分析,在中日饮食文化翻译时,应该注意关于菜系不同地区划分的区别,不能仅仅根据中国菜系划分来进行直观的翻译,而是要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并要同时考虑日本人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程度。
        二、中式菜名翻译方法
       中国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菜系,菜肴的命名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中国菜肴的名称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准确、形象地将中国菜肴的名称翻译成日本人所能理解其内涵的日语。中国菜肴的命名一般分为直接命名法和联想命名法两种方法。
        直接命名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命名方法,能够便于人们直接明了的了解菜肴。这类菜肴通常是烹饪方式比较简单的家常菜肴,由于菜名的结构简单明了,并且没有蕴含复杂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译法,日本人在理解方面也不会产生任何困扰。例如以菜肴的烹饪方法和主要用料加在一起构成的菜名:红烧鱼翅「フカヒレの煮込み」、清蒸桂鱼「桂魚の蒸し物」、干炸带鱼「太刀魚の揚げ物」、素炒白菜「白菜の炒め」、烤乳猪「子豚の丸焼き」、葱爆牛肉「牛肉と葱の強火炒め」等。还有一种以菜肴的调味料和主要用料加在一起构成的菜名,例如:火腿白菜「白菜とハムの煮物」、糖醋里脊「ぶつ切り豚肉の甘酢」、腰果虾仁「カシューナッツと蝦の炒め」、豆瓣鱼「魚の唐辛子味噌煮」、鱼香茄子「なすの魚味風炒め」、芹菜牛肉丝「セロリと牛肉の細切り炒め」等。
        在翻译直接命名法的菜名时,需要重点译出菜名中的烹饪方法,因此对于种类繁多的烹饪方法的翻译需要重点掌握.例如炒「炒める」、炸「揚げる」、烤「焼く」、烧「煮込む」、蒸「むす」、爆「強火炒める」、等。除此之外,即使是同样的烹饪方法,也可能会出现根据主要用料和调味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叫法,例如红烧黄鱼「シログチの醤油煮」、白烧鲳鱼「マナガツオの塩味煮」、黄焖鸡「鶏の弱火蒸し煮」、等。
联想命名法是一种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富有深意的命名方法。这类菜肴通常会出现在一些婚宴、寿宴上,能通过菜肴的名称传递美好的祝福。由于        这类菜名通常是比较富有深意的表达,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往往很难用日语进行准确的翻译。联想命名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创始人的人名进行命名的菜名,用日语进行翻译时可以采取直译加上释义的方法,在直译之后补充其内在的含义。例如以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制的菜肴东坡肉,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在翻译时通常翻译为「トンボーロー」(豚ばら肉の角煮)。
        以动物命名的菜肴名称,在中式菜肴中也有很多。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单纯地直接翻译,那样会导致菜名含义出现严重的歧义。


例如唐代郇国公设宴时,当端上“葵花斩肉”这道菜时,巨大的肉团子被做成葵花心的样子,犹如“雄狮之头”,于是有人提议“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配狮子帅印”。于是为纪念当日的盛会,郇国公将“葵花斩肉”更名为“狮子头”,这道菜有红烧、清蒸的做法。在翻译“红烧狮子头”时,通常译为「肉だんごの醤油煮込み」。
        以植物命名的菜肴通常会依据食材自身的特点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个极具美感又可以体现出菜肴的内涵的菜名。而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对菜名的直接翻译。例如将香菇通过刀具雕刻成铜钱模样的金钱香菇,通常翻译成「肉詰めシイタケの揚げ物」。
以地区命名的菜肴,通常是当地极具特色的菜式,这种菜名的翻译通常也是采用直译加上释义的方法,在直译之后补充其内在的含义.例如广州炒饭「広州チャーハン」(中国式ペーコンと焼き肉入りのチャーハン)。
        以诗词命名的菜肴在翻译时通常是最有难度的一类,在翻译时通常也是采用直译加上释义的方法,在直译之后补充其内在的含义。在清朝道光年间,在“三友斋”菜馆里,文人雅士在品尝“福寿全”后,大为称赞,并赋上诗句“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 佛跳墙的翻译通常是「ファッチューチャン」(山珍海味の極上蒸しスープ)。
         还有一些特殊的菜名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利用汉语词汇同音异义以及食材外形的同形异物的特色,菜名背后往往带有祝福、吉祥的意味.在翻译这类菜名时,很多菜名无法进行直接翻译,只能根据菜肴译出主要用料和烹饪方法,但是菜名中的深层次的内涵却无法体现出来。例如在粤菜中的“发财好市”这个菜名是由于在粤语中“发菜”与“发财”、“蚝豉”与“好市”谐音,具有祈求发财和生意兴隆的美好祝愿,而翻译成日语则变成「髪菜と干し牡蠣の蒸しもの」。并且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的“水晶肴肉”也被翻译为「塩漬け肉の煮こごり」。
        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约定俗成的菜名,将复杂的烹调材料缩略化的情况。但是由于日本人无法像当地人一样能够通过菜名联想到菜肴的主要用料以及做法,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只能进行比较繁琐的意译,无法像汉语菜名一样简洁明了。例如红黄绿三色,鲜咸酸三味的凉拌三丝「春雨と野菜の千切りサラダ」(しゅんうとやさいのせんぎりさらだ);质地香脆,鲜咸入味的干烧四宝「たけのこ、しいたけ、えんどうと肉のチリソース煮」:天然绿色,味道鲜浓的地三鲜「ピーマン、ナス、ジャガイモの炒め」;色泽金黄、酱香味浓的八宝菜「八種類の具入りの中華風のうま煮」。
        三、酒文化的翻译策略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和日本的酒文化都是餐桌上用来提升就餐氛围的催化剂。但是中日两国在饮酒习俗上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人在酒桌上说出“干杯”二字则表示将杯中酒的喝光,如果不喝光就会有不敬之嫌.但是日本却与中国不尽相同,在日本“干杯”的意思是量力而为即可,日本人喜爱闹饮狂欢,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通常会和同事一起去小酒馆饮酒。日本人嘴上说「乾杯」,实际上是随意的意思。在对干杯这一行为进行翻译时,应当注意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酒文化,在翻译时,应当注意中国的“干杯”有一饮而尽之意,日本的「乾杯」则没有这个含义。
        在进行关于酒文化的翻译时,可以根据斟酒这一行为来表达出双方的尊敬关系。在日本人看来,让客人自己斟酒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在与上司长辈一起吃饭时也会时刻注意上司长辈的杯子是否空了并且及时为其斟酒,这是对上司和长辈尊敬的表现。在对斟酒行为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敬语以及自谦语的使用,体现出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饮酒后有时难免会出现醉酒的情况,中日两国对于这种行为也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聚会时大家都会尽量避免醉酒行为的发生,以免给他人增添麻烦。但是在日本,人们对醉酒的人大多数都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在对于醉酒行为进行翻译时,不应该只是对这一行为进行单纯的字面翻译,而是应该翻译出当下的情境中人们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如果只是单纯的翻译出这个行为动作的话,可能会因为中日两国的酒文化的差异而产生歧义。
        在当今社会上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交流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充分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翻译工作者的努力,我相信中国的优秀文化将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孙妍 韩雪.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和策略[J].智富时代,2016。
[2]王一明 吕汝泉.从餐桌礼仪透视中日饮食文化之差异[J].饮食科学,2017。
[3]李郁青.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汉江学术,2002。
[4]谭建川.从可译性角度谈谈中国菜名的日语翻译.[J]日语知识,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