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郭兰鲜
[导读] 纵观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还是不够明确,致使很多教师在微观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不够准确的认知,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引导,学生跟唱的教学形式,即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四合镇中心小学 郭兰鲜 635100

摘要:纵观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还是不够明确,致使很多教师在微观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不够准确的认知,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引导,学生跟唱的教学形式,即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定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逐渐降低。加上小学生又处于年龄小、好奇心强、集中能力较差,很多时候都不能将全部的精力融入到音乐课堂当中。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下学生应当更加尊崇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音乐这门学科当中,核心素养则具体表现为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实践能力、自主音乐需求。
关键字: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策略
        引言: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愉悦学生身心以及发展学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研究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家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该种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甚至会陷入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的音乐知识面,但是却无法发挥音乐教育教学的作用,德育教育严重缺失,最终导致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比如通过将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改进。同时,还应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比较有限,在学习实践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严重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以致于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做律动、歌剧表演、音乐游戏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教学《吹起羌笛跳锅庄》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编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肩负起教导学生唱歌的任务,还承担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无数首歌曲的唱法和内涵,也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手段,同时要通过提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相关内容。小学生正处于想象能力十分丰富的时期,这对于音乐学习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提升更方面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及时记录下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对于学生,教师也要做合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利用一些歌曲背后的相关事件和与之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认知和思考。比如说一些作品当中蕴涵了丰富的爱国情怀,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不仅是引导掌握内容了,更应当帮助学生提升爱国情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挑一些流行歌曲到课堂中进行教学,尤其是那些曲调相对简单,韵律优美,内容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可以既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合家乡的特色来有效培养和提升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民族音乐特色鲜明,乡土气息也非常的浓厚,区域文化特色以及艺术性非常的显著。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民族和乡土特色教材内容的挖掘,使其能够成为音乐德育教育的素材。以《杨柳青》教学为例,征收音乐旋律特别的优美,较之于普通音乐作品其特色更加的鲜明,整个场景都显得非常的幸福、热情洋溢。在该乐曲赏析时,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展示农民群众在田间劳作时的场景,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嫣然已经忘记了劳累。通过这一展示,学生们可以领略到本地的情况,并且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民俗以及语言特色等有更为生动的认知与理解。在讲解歌词时,还可适当引入民俗以及传说等,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该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德育教育有效地与音乐教育无痕渗透,有效避免了德育理论空洞、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紧扣音乐教改要求,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音乐教育,又要融入德育。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凸显音乐课程教学特色与要求,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鞠慧.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研究[J].黄河之声,2019(22):92.
[2]梁译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9-11-02(006).
[3]张萍.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23):210+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