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中的多视角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郭娟
[导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龙感湖中心小学   郭娟   43550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文本理解到位并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那学生则能全方位了解文章,加深对文本的记忆。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段 阅读教学 多视角文本解读
        引言: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既需要学生了解文字的基本规律,也需要学生能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因此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门思想启蒙教学科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规律,激发其内在情感,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就目前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深入,很多教育手段单靠教师做引导,难以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难以从阅读中感受文字所赋予的魅力,并形成深刻的感悟,因此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阅读教育做分析,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
        例如,教师在教授《落花生》一文时,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再到议花生的过程。其次,教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主要目的是通过赞美花生不慕虚名、甘愿奉献的品格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愿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学生从作者视角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将花生和人生理想怎么结合起来?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抱负?这段文字什么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且能让学生在文中有更好地理解文本及其背后的意蕴。
        二、朗读文本,体会内涵
        阅读文本不能单纯阅读,而要达成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朗读时要做到心口合一,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除此之外,避免朗读的枯燥与乏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用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把握文章中心,学会品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对文章的品读,尤其是一些关键段落的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细理解,反复阅读加深,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挖掘文字所赋予的内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合理做编排,既要注重引导也需要注重启发。在对文章有着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注重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尤其是阅读中关键中心点引导,教师需要由浅到深做启发性教学。第一步需要引导学生通读全课文,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并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从总分、或者分总等多个角度对内容做大概理解,并能够把握文章重点脉络。


其次是在教学中引入思想内容,如文章所赋予的意义?表达什么情感?教师需要学生带着疑问去再次阅读文章,而这些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浏览,而是细致的品读,尤其是重点字词的领悟,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上,让学生将自我感情融入其中,并能够揭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理解把握有新的突破,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四、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另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能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五、把整体阅读和细读相结合
        整体阅读是指略读文本,再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整体阅读能够了解到文本的主旨与大体内容,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但是,深层次的内容难以基于整体阅读掌握,例如文本里的优美词句,有些心理的深入刻画等,这些均只能基于细读品位获得。细读要求在整体阅读以后进行,在对文本主旨有个细致了解后,再经过细读分析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感表述,如此方可对文本有个清楚的理解。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就需要把整体阅读和细读相融合,而且告知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在体会文本情感时,老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其基于词句怎样表达自身的情感,使小学生形成共鸣,找到文本的魅力所在,且在阅读时形成浓厚的积极性。
        六、通过文本进行比较
        文本比较,即教师搜集文风类似或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文本比较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促进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需要综合分析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文章。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文本解读,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文本解读。虽说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难度,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单一角度解读文本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篇文本,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并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树亚.阅读教学:从文本特点出发[N].中国教师报,2020-09-16(004).
[2]巴尔斯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方法[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72-273.
[3]吴音侨.注重方法训练提升学生课内外文本阅读能力[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91-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