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梁剑
[导读]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整个教育体系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梁剑 542899

摘要: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整个教育体系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文主要探究在中职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中职语文教书育人功能最优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策略和方法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中职语文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现状并未如愿,大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开设思政课程,教师缺乏思政意识,未能捕捉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点,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理解,没有运用有效的思政手段开展教学,学生思政活动参与度低,情感共鸣点低。
        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在中职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往往被忽略。课程思政,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语文人文性弱化这一不足。
        在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可以依托语文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课程也可以利用课程思政弥补人文性不足这一缺陷。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非要有必要。
        三、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
        1、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因素
        首先要立足中职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典型性的材料内容,要善于从中汲取养分,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因素,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两者更好结合,让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经说过:“一个人对自己民族的爱,首先是尊重、信赖和喜爱自己的民族,对自己来自这个民族感到自豪,其次是为自己的民族行动、效力和献身。” 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采薇》一课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战士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他们食不果腹,他们思家恋家,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义无反顾投入到战争中,因为他们知道国家需要他们,御敌才能保家,有国才有家。教师联系现实,在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的火灾,凉山消防英雄们如同诗中战士一般,接到命令,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锋,用他们血肉之躯抵抗熊熊烈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从这些现实事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国,是深深根植在我们心中的永恒风向标。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善于抓住教材的典型形象,捕捉材料中的思政因素,在价值观教育中注入积极的文化情感教育。从语文到思政,因材制宜,找到学生生活的触发点,情感的契合点,引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
        2、开拓视野,加深学生的课程思政认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学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做好自己的人生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思政思维,加深课程思政的认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以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各自谈论自己的志向,孔子的弟子也畅所欲言,各言其志。教师也借此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职业。在这次疫情战役中,许多的白衣天使、铁路工人……与家逆行,奋不顾身投入工作岗位,毅然冲在了防疫的最前线,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这群“最美逆行者”的选择源自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
        学生感触很深,通过微写作的方式,谈了自己对将来职业的向往,对未来岗位的期待。他们将来会成为汽修工、快递员……都将是这个国家中普通又平凡的一员,但是,他们都应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国家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己微薄之力,共同守护我们的国,守卫我们的家。
        3、综合实践,提高学生思政素质
        教育教学要走进生活,才不失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要让课程思政深入学生之心,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在语文课上让课程思政联系生活,才能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思政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的母亲》塑造了一位在苦难中保持着传统美的伟大母亲形象,让读者理解了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与延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母亲。你从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哪些事,感受到了母亲美好的品质,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那么,你又应该怎样去爱自己的母亲。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学前教育的学生亲自为母亲唱歌跳舞,或者做一个精巧的手工,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为母亲精心挑选了礼物;烹饪专业学生为母亲做了一道拿手菜……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结合自身去感受父母之爱,学会做力所能及之事去回报父母的爱。在中职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良好效果,学生身体力行发扬孝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四、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中职语文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课程思政意识,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让课程思政与中职语文教学更好融合,更多国家需要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颖.谈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J].锦绣(中旬刊),2019,(第1期)
[2]贾志欣.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启迪(下旬刊),2019,(第5期)
[3]卢林华.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J].广东教育,2020,(第1期)
[4]张美娟.“润物无声”思政教育如何融入中职语文教学.[J]世界家苑。教育论丛,2020(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