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秦松 廖磊 610039
摘要:了解成都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高校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有相关研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今后高校应当把艾滋病教育防艾宣传等有关“性”的正确知识通过线下线上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其正确面对艾滋病,正真远离艾滋病。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认知
引言: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逐年增加的艾滋病人数,以及逐年加大的增长率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1].艾滋病来势凶猛,一旦感染也更加难以干预,其原因涵盖 生理、社会、心理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群体也受到艾滋病的侵袭,为有效控制艾滋病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上升趋势,于2019年末对成都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等情况,为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成都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发放问卷2756份,收回问卷2698份,其中有效问卷2691份。男生916人(34.04%),女生1775人(65.96%):大一、大二共1554人(57.75%),大三、大四、大五共1107人(41.14%)。
(二)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 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等.由大学生匿名独立通过扫码进入在线填写问卷,再由专业人员通过后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活动计划[2]要求: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以下是调查中部分关于艾滋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总体认知方面的问题的统计数据及总结报告。
(一)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不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3]。通过表1发现,知晓率排前三的分别依次为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应主动寻求艾滋检测与咨询;坚持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的风险;多性伴与增加感染HIV的风险存在关系.知晓率最低的内容是是否可以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艾滋病,具体内容见表1。
(二)艾滋病的相关行为
调查对象中发生性行为人数占总人数的7%,其中同性性行为占比2.79%,未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为18.7%。经统计,一大部分人采取了其他保护措施,也有相同的人数认为没有必要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保护我们避免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使用了安全套能够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侵入,大大减少传染艾滋病、性病的机会。安全套教育应该作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
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这一问题,7.13%的人认为会,90.82%的人认为不会,2.04%的人不知道。其中认为蚊虫叮咬也是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人数占2.02%。事实上,艾滋病传播主要与人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来进行预防、减少感染.如果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将大大加大艾滋病传播的可能性,增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
(四)对待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调查中,有7.13%的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艾滋病人会感染艾滋病。对于艾滋病,人们往往谈之色变,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态度是避而远之。艾滋病人群是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目的就是让全问世界人都携起手来,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可防止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因敌视社会而造成悲惨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关于艾滋病,大多数同学仅知道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如艾滋病感染的判断、艾滋病感染后应采取的措施、艾滋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与艾滋病人的相处以及与艾滋相关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认知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知识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对艾滋病认识并减少歧视与耻辱感的重要策略.学校在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也应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避免流于形式。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可采用选修课、专题讲座、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连大帅,洪翔,李珊,等.同伴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评[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760-763.
[2]张红霞, 常春, 吕姿之, 等. 北京市中专学生性交行为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4): 310-312.
[3]刘聪,刘普林,许骏,等.武汉市高校低年级大学生艾 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17,33( 8) : 72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