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赵雁 陈丽
[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

河南新乡市新区小学  赵雁 陈丽 453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身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它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    合作性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途径 
        (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4)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尽情宣泄,保持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


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我最渴望一件事》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三. 合作性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当前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交流合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将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人际和国际之间的合作将日益频繁。美国的阿莫纳什维利先提出了合作教学模式,新近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主义,增强团体意识,并由此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小组合作的形式还具有感染性和暗示性。在练习中,我看到有一个小组当别人快要完成练习时,他们还在争论不休,后来他们合作没有成功,但同样也感觉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四. 受挫力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或是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遇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经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相同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所以要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必须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逆境中学会保护自己,在顺境中挖掘潜力完善自我。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资源。如三册中《蜘蛛织网》,蜘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课文描写了一只蜘蛛织网时遭受大风、大雨、冰雹的挫折,它不气馁,坚持从头开始,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最后一段“蜘蛛高兴地坐在网中央”,充分体现了通过千辛万苦,它总算换来了成功的喜悦。“捕捉飞来的小虫”,暗示出“织网”的目的——生存的需要。让学生“学文明理”,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榜样作用,从课本到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或名人事迹,也就是“深化扩展”,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高尚风格去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谈话中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挫折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培养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年龄小,谈意志品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还为时过早,但教育、熏陶他们养成好品质、好作风还是必要的。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读出人间的美好,去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世界,在不断的教学诱导中,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品格。另外语文教材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学生的群体性和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效果。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思刚 著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2]石红 著  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