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第三小学 王玉聪 644505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目标。基于此背景之下,提出了从“情景创设引入”“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园”“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出发,探索出新时代背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改成了道德与法治课,既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又注重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教育。要想教育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首先是孩子思想品德好、懂法、依法、有责任感了才能好好学习,才能好好工作,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很重要,道德与法治课指挥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的关键要在学生德与法上下功夫,最终目的还是用德与法指挥行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呢?通过我的学习与及爱学实践,我觉得的应从情景导入——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园”学习总结——利用“活动园”拓展填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全课总结——课堂练习,这几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情景创设引入
情境创设引入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谈话引入、故事引入......引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相互理解教学目标是:1.父母与孩子互相理解,能够激发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引导学生学会体谅父母、少给父母添麻烦、树立孝敬父母的思想行为教育,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因此,我是这样涉及引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是小时候都与家人处得开心快乐,可稍长大了,上五年级之后,已与家人相处心中有烦恼了,同学们,你有过于家人相处遇到过的记忆让深刻的烦恼吗?请讲一讲,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思考当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原本亲密和谐的关系会变动的有些紧张了呢?作为孩子的你应该怎样处理才好呢?学生试着回答。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第一颗《读懂彼此的心》,这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信纸的学习兴趣,又明白了今天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未=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园”——感悟处应该明白的、遵守的行为规则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园”。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指明学生讲一讲、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完成“活动园”的学习任务。从活动园中的生活实列认真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使学生从一些生活实列中、小故事中吸取教训经验、应该遵循的行为习惯,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如在在执教《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这一“活动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园里的故事、讲故事,让学生上台扮演盲人认钱,比一比谁摸得准,并说出感受。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残疾人、盲人生活有多不方便、生活多不容易,他们需要人帮助。从而总结:通过这个“活动园”你明白了什么?然后通过这个活动园拓展到生活实际。
三、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园”进行拓展、填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情景、再现情景,将应当遵守的行为模式表演出来,鼓励学生将体验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拓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共生活中做个文明的人》涉及到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规范。教师可就近利用教室公共环境,实施体验活动再现情景。教师走进教室后,可指出地面存在不清洁之处,要求学生现场打扫。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说说:打扫前后,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心情有什么不同?其次教师可将眼前的情景联系到教室外的情景,让小学生懂得做一个文明的人,需要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破坏公物,为创设和谐的公共环境尽一份力。
在课堂中运用生活情景,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的特点,以合理的方式选择应用生活情景的方法,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德育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与完善,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四、积极挖掘生活中蕴含的资源,实施“生活化”的理念
身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在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就积极贯彻与执行了上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反馈良好[1]《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学科,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便应当积极挖掘生活中所蕴含着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资源,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素材辅助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与教学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不是教师说教式的内容,而是可以运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进而由此迸发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更加轻松且深刻地理解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以显著提升其学习效率及其质量。可以说,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存在着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有助于我们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五、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理念”
就当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很多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存在的学习差异,很多时候都是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即使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统一的作业布置、统一的提问方式面对所有的学生组织教学,这显然并未做到尊重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使得他们《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学习效果低下,如此,有效教学的目标自然便成了一纸空谈。
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会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也较差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稍微抽象一些的教学语言或者较快的教学节奏他们便很难理解也很难跟得上;B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中等,理解能力一般,占据了全班大多数的人数,这部分学生决定了大致上的教学思路与节奏: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理解能力较强,能对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快速理解与吸收,因此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却普遍有着较高的学习需求。
在将学生隐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之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便会给予他们有针对性、有差异性的教育教学。例如:在教学“不做小马虎”这节内容的时候,我会通过讲解趣味小故事的方式引起A层次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聆听故事明白不能做小马虎的道理;针对B层次的学生,我会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即让他们认真想一下自己的学习及生活中是否有过马虎出错的情况,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普遍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使得他们对马虎这一坏习惯形成深刻认知的同时也能在日后拒绝马虎,做一个认真的好孩子:而面对C层次学生想进一步学习的主观需求,我则会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他人的方式主动得出如何才能改掉马虎这一习惯的有效方法。如此,略有差异的教学就很好地尊重了学生们的实际学习基础,在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让他们都能得到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育引导,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六、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在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了能显著改善本学科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以后我仍将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力争得出更多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同时又能契合《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而助力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