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李继萍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李继萍 53002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态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信息技术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由于学科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教师习惯于单纯的直观展示而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引言:它将直接决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此提出了目标改善方案,通过各教师的小小努力,相信信息技术不久将迎来新的明天,学生们也将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未来教育信息化将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有效。但是在我国信息化浪潮中,中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的能力结构仍然存在巨大的缺陷。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建议。开展相关研讨会,深化信息化概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优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项目2 . 0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中学教师信息教育意识强,态度坚定,但信息教育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教育设计与应用仍然存在问题。由于教师的个人内部因素、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一些中学教师缺乏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教育能力。他们只需搜索图形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相关教育资源的互联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准备等能力。但视频、动画资源处理和二次处理仍然存在问题。另外,部分中学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和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有所不足。因此,目前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实效性尚未提高。
        二、影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因素分析
        师生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体系的两大主体,两者的质量表现、行为能力等都会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效果。其中,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在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中,一些教师不能准确地掌握自己的教师位置,总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只能影响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效果。另外,有些信息技术教师总是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主观性,过分强调自己的教育功能,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未能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另外,过分偏重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评价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很难提高整体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效果。



        三、促进中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使用教学软件,解决技术操作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中学教学服务。使用信息技术为中学教学提供帮助将成为教学常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较低的掌握程度,导致现阶段中学课程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导致信息技术的显著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另外中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投入较少,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保证就是对具体工具的熟练使用,只有做到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工具,教学工作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平时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学习过程
        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分享交流与同伴互助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在教学《探索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并进行分工合作,引导学生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有了一个感性的、具体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各边长度有什么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和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的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职位,因此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从实用的角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效性。信息化技术与中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改进与优化,从理念层面出发,再到实践层面的尝试,最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慧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及模式[J].文教资料,2019(23):211-212.
[2]宋志民.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5):59-60.
[3]唐艳.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241-242+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