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究 梁晓霞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梁晓霞
[导读] 实效性是德育的本质特征。实效性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德育实效性是指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疆和田市墨玉县第五中学 梁晓霞   848100

摘要:实效性是德育的本质特征。实效性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德育实效性是指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德育实践,才能促进和改进德育工作.德育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情操。它是形成和发展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动力的基础和来源。只有把握德育教育的特性,加倍做好基础的、客观性的认真实践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基于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有效方法;途径探究
        引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积极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高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强化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众所周知,德育教学的内容零散而宽泛,单纯依靠固定形式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枯燥,教学的难度极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德育穿插入其他的教学课程中,将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德育的基本素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的熏陶,进而能够明辨是非,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然而,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机理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上,通过生活实践予以展现。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对德育实践的注重,使得学生能够领悟相关的德育理论,进而实现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提升后反过来作用德育实践,促使学生的具体行为能够符合优秀的道德人才的标准要求,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对于不同事物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这时如果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十分的紧张,那么学生势必会在课堂上对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产生厌倦心理。他们在内心中没有了解班主任对他们的关爱以及用心良苦,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起到一定作用的。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学生的整体成长,建立和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在班级内尽可能的关注一些问题学生和班级内的学困生。学困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还是较差的,他们对于各类学科学习并没有太过深入的了解,也没有掌握足够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类学困生,教师要分析原因,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不同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方案的教学方法。用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点滴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自信。其次,班主任也要一直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实时表扬。而对于学生的不足点则要及时反馈,加强指导。


只要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做好相互对接的工作,那么班级内的学生也一定会在班主任的不断引导之下具备德育意识,了解学习重要性。
        三、坚持以生为本
        在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想切实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应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规划进行合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高中德育教育的认同感,强化德育教育质量。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导致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化严重,教师只是应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学生的排斥。新形势下的高中德育教育属于一种服务型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快乐发展提供服务,而要想落实这一点,高中德育教育人员自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所有德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多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新形势高中生德育教育需求,让其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之中。我校在抓好高一军训、高二远足、高三成人礼的主题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加强积极心理学团辅及个性化辅导,坚持“以生为本”,重塑学生的奋斗目标,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为此,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日常教育与活动中主动关心、爱护学生,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地位与思想,在遇见问题的时候也耐心的帮助、指导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所讲述的正确思想以及观念。例如,对于有些上课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能不问缘由直接批评,不然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还会对教师报以怨言,更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寻求合理的时机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此来了解事情真相,然后再耐心且温和的告知学生违反纪律对于自己以及他人的影响,让学生自主进行反省,同时也能避免当众批评的难堪,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让学生自主践行。
        结束语
        优秀的高中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良好行为,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品质。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发展,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尚银.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价值讨论[J].华夏教师,2018(16):94.
[2]梁鸿雁,白金辉.高中班级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305-308.
[3]张旭彬,刘秋宝,唐粮,冯波,李达方,周勇.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素质教育方案开展[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1638-1641.
[4]陈玉翰.德育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486-487.
[5]邢严.探索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