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黄群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黄群
[导读]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挖掘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去分析问题,学习生字、生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北斗村完小 黄群  533907

摘要: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挖掘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去分析问题,学习生字、生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发展
        引言:思维导图指的是运用符号等组成的树状结构来表达大脑的思维过程,将思维的放射性呈现得更加具象.换言之,就是将人们大脑中的思想,利用色彩不一的笔转化为图形、文字以及线条,是一种放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又被称为心智图。它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学生的思维,将原本抽象的思维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较为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一举多得。首先,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
        (一)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所谓的发散思维,指的是以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模式,也叫做求异思维。在思维导图中,每个节点的内容都可以具体地表现出思维的广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尤其是在老师具体讲解相关课文结构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清晰更简便地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结构,以此来引导学生们进行相关的课文理解和思维导图的设计,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作者首先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桂林山水,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峻和秀丽,漓江水的碧绿和清澈,随后通过桂林山水联想到我国的名山名水。由此可见,作者正是运用自身的发散思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来说,由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相对松散性,这种发散性思维导图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对学生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
        聚合思维指的是把各个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分析和比对来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的思维模式。在思维导图中,各个分支的长度代表了思维的深度。采用这种聚合思维,往往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与文章主体事物或文章主题相关的事物来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点明全文,突出中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桂林山的秀丽和险峻,将其和泰山、香山进行了比较;为了更好地突出漓江水的碧绿和清澈,将其和大海、西湖进行了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心底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说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提炼出文章的聚合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聚合思维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一)使用思维导图预习新课
        思维导图可以被应用到学生语文探究和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使学生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轻松地学习。如在《王二小》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罗列出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到人物角色、形象特点、发生事件,并根据以上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王二小的人物形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将学习的好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生字词的思维导图,将陌生的生字词加入其中,然后展开,如组词造句、意思解析等。阅读课文后,学生要总结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如课文内容一共有几段、可以按照什么结构分段,以及最重要的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等。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利用思维导图能降低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分析课文内容,再用笔画出不同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学生可先在纸上列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在阅读课文后,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将逐步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每节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去理解、解析问题。
        (二)利用思维导图复习、总结课上知识点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课程初始阶段,也可以应用于问题探讨和课堂收尾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课上所有内容后,可以带领学生总结、概括和复习课上重点内容,如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等。再次温习和回顾每个生字词的发音和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解读。如在《一次有趣的观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形成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课文中的“我”种植了一株扁豆,并发现了扁豆的秘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在回顾、复习、总结阶段,再次学习相关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不同的课文内容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道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应用策略,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语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苏斌.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7):144.
[2]杨轶.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