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脱贫攻坚的成果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罗华 马海冬 唐怡 邓维维
[导读] 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期,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当地居民对经济发展感知度和家国情怀感知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农业、旅游业、交通、经济转型感知较强烈,对国家政策和思想教育自主脱贫感知尤为强烈。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  罗华 马海冬  唐怡 邓维维  510059

摘要: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期,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当地居民对经济发展感知度和家国情怀感知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农业、旅游业、交通、经济转型感知较强烈,对国家政策和思想教育自主脱贫感知尤为强烈。不同人群的感知程度也因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产生差异。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经济发展感知度;家国情怀感知度;昭觉
        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离了原始的社会形态,改变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援助,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地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本研究以扶贫重点工作重点昭觉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家国意识感知态度,提出建议,扩大积极影响,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削弱消极影响。
        一、背景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凉山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攻克深度贫困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头等大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大力推进“七个一批”行动计划和23个扶贫专项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是我国典型的“直过民族”特困地区,“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间经历巨大变迁,但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州聚焦移风易俗,深化“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和“等靠要”思想。
        通过努力,凉山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贫困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4.2万人减少至49.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5%降至11.03%。
        为了增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家国意识感知的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国情社情研习团深入调研了昭觉县洒拉地坡乡、解放乡火普村、三岔河乡三河村。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同时结合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掘的新亮点,进一步分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计划执行以及地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概貌
        凉山州境内80%为山区,地貌复杂,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最高海拔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为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5653米。凉山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到3000米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基础设施改善缓慢,以彝族农村贫困人口为主。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
        昭觉县位于凉山州中部,地处凉山腹地,与西昌市毗邻,全县幅员面积2699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山区县,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最高海拔3878米,平均海拔2170米,具有大陆气候和高原气候的特点,垂直差异大。农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玉米为主,低温、阴雨、冰雹、寒潮、大雪和霜冻使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2、研究方法
        2.1对接当地负责人,实地进入田野点
        深入访谈带头人、村民等,重点进行问卷发放与填写,收集一手资料与信息,从经验层面探讨“总书记情怀”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的推广价值。
        2.2寻访周边村庄,开展比较分析
        深入进行周边村庄群众的调研,发放问卷,主要目的在于收集一手资料,分析家国情怀现身说法与未到之地的居民的心态变化与区别,进一步开展对比分析,总结一套“来否”的效益评估。
        2.3体验乡村劳动,感悟民族风土人情(参与观察,深入调研)
        下乡调查,适时积极参与当地乡村劳动,体验乡村生活,贴近访谈农民生活、感悟当地风土人情,培养乡土情怀、立足国情民情,真实感受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后,农村的发展现状。
        三、研究结果
        1.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经济发展的感知程度
        旅游及文化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开始关注解放乡等地的经济潜力挖掘(82.6%),乡镇机关开始大力助推乡村旅游的建设与推广(80.2%),觉得现在乡村文化建设已建成雏形(82.5%)。
        当地居民对农产品种植及销售变化感知强烈。大部分人认为村上的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我村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扇窗(88.7%),促进了当地村民对“乡村振兴计划”的进一步学习,(84.1%)特别是唤醒了一批沉睡的青年人重拾农产品致富的信心与决心,(91.0%)。
        2.当地居民对经济发展感知度差异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不同性别对农业产值及产品销售、交通建设、经济转型发展感知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男性居民感知程度高于女性居民。调研地区98%以上为彝族居民,故民族差异对经济发展感知差异影响忽略不计.初中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程度高于其他学历居民(调查对象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排除样本特殊性),初中学历居民对交通建设的感知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居民。不同年龄对经济发展感知程度差异明显,其中青壮年(21-40)尤为突出,对农业、旅游、交通、经济转型感知程度均远高于中老年人(41-60及60以上),且中老年(41-60及60以上)感知程度高于儿童和少年(20岁以下)。精准扶贫对象对农业种植及农产品销售和经济转型感知程度高于非扶贫对象,非扶贫对象对乡村旅游建设和交通建设感知程度高于扶贫对象。收入来源为耕地的居民对农业发展感知远高于其他职业居民,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的对乡村旅游和交通建设及经济转型的感知程度普遍高于其他职业居民。
        四、结论
        随着学历升高,居民对国家政策和思想教育及自主脱贫感知程度都在提升,另外,青壮年居民对思想教育及自主脱贫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居民。精准扶贫对象对国家政策的感知程度远高于非精准扶贫对象,以耕地和做生意为收入来源的居民对国家政策感知程度较高,其他职业居民对思想教育及自主脱贫的感知程度远高于以耕地打工做生意的居民。
参考文献:
[1]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08):74-82.
[2]吉正芬.发展型扶贫:全面脱贫背景下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以凉山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9):19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