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幼儿从倾听开始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万岳娇
[导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以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幼儿沟通和交流,在理解幼儿想法的过程中感知幼儿的真实需求。

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万岳娇  2142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以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幼儿沟通和交流,在理解幼儿想法的过程中感知幼儿的真实需求。愿每个教师都能静下心,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理解,拥有倾听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 倾听 了解 尊重 心灵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倾听是教师与幼儿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育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与成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看待事物时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以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幼儿沟通和交流,在理解幼儿想法的过程中感知幼儿的真实需求。教师要用心倾听,了解幼儿的心灵世界;真心尊重,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用倾听走进每个幼儿的心灵。
        一、认真观察,耐心等待
        一名合格的倾听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耐心的等待和仔细的观察,要观察幼儿的行为、表情、语言等,从幼儿的角度思考、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内心是最真实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当幼儿的行为与预想的结果不同时,不要着急介入,耐心等一等,也许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一次美术活动,画的是《夏天的池塘》,观看完许多美丽的池塘图片后,幼儿开始自由作画。大家都在认真地画着,青青的水草、彩色的小鱼、可爱的青蛙……当我走到淘淘身边时,我愣住了,只见他的图画上只有一条很小的鱼,鱼的周围涂了一大片的灰色。看着一团灰的画纸,我刚想低头询问,可仔细一看他似乎并不是在胡乱涂鸦,而是在仔细地涂着灰色,我转念一想还是耐心等一等吧。只见淘淘涂好一块灰色后,又在画纸的边缘画下了一个塑料瓶,我一下子反应过来,也许他在画着他见过的池塘。
        到了作品展示环节,当展示到淘淘作品时,我请他来讲解自己的作品。他站起来认真地说:“这是我奶奶家旁边的池塘,水上浮了一条死鱼,还有瓶和垃圾,一些黑乎乎的水草,臭臭的。”经过询问,我了解到淘淘奶奶家稻田边有个小池塘,因为没和大河连通,再加上有人随意扔垃圾,导致小池塘变得肮脏不堪。他画的是他见过的被污染的池塘,我把淘淘画的池塘和美丽的池塘一起展示给幼儿们看,让大家比较一下干净的池塘和被污染的池塘之间的区别。又一起观看了被污染池塘的照片,幼儿在看了池塘巨大的差别后,十分震惊,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不随便乱扔垃圾,要好好保护身边的环境。
        我很庆幸,当我发现淘淘的画时没有轻易给他的作品贴上“乱七八糟”的标签,也没有贸然制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一等,结果不光让淘淘画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还给了孩子们一次特别的环保体验。


当幼儿出现让人惊讶的行为时,恰是需要教师关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并寻求幼儿的真实想法及其来源,让幼儿大胆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实现有意识的教育。
        二、用心询问,积极回应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看似违反常规的事情,教师不能轻率地认为幼儿是破坏或不遵守规则,就按照规章制度急于批评教育。教师应设法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动机,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班级的一次科学活动,学习温度测量,用到了电子温度计。当探棒放入水中后温度计就能立刻显示水温,很多幼儿是第一次用电子温度计操作,很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将电子温度计放入科探区,让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放学后整理区域时,我意外地发现电子温度计竟然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小希的妈妈来园时悄悄对我说:“小希昨天把学校的温度计拿回家去了,我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告诉他不能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他说以后再也不敢了,请您原谅他。”小希妈妈走后,我思索片刻,决定先询问,了解他的真实动机。我把小希叫到跟前询问:“你为什么把温度计拿回家?”小希低下头扭捏了一会说:“我家养了两条小金鱼,前几天刚死了一条,妈妈说可能是因为水温太低所以小金鱼才死掉.我想知道鱼缸里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就把温度计拿回家了,打算量完温度就把它还回来。”原来如此,他是为了探索求证并不是为了占有,虽然他的做法欠妥,但他的动机是单纯的。
        小希的探究兴趣已经从课堂扩展到了生活实践,并打算实践求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探索意识。一次成功的科学活动,不正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吗?于是,我们班多了一条新规则:如果想把区域材料借回家,请在老师这登记,带回家后妥善保管,并记得用完后再带来。后来孩子们有需要就会大方地来借材料,也会把家里的一些材料带来园和其他幼儿分享,我们的科探区越办越红火。
        幼儿的内心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师在幼儿做出看似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就轻率地将幼儿的行为定性成“品德问题”,很可能误解幼儿,给幼儿的幼灵造成伤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了解幼儿的动机,理解幼儿的做法,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和亲密的伙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光要能“说”,更要会“听”,我们需要去读懂每一位孩子,学会倾听是对幼儿最好的尊重,是走进幼儿心灵的第一步。当教师认真去倾听幼儿的心声,与幼儿不再存在距离,必定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属于孩子的那份纯真与美好。愿每个教师都能静下心,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理解,拥有倾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