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文志其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很早之前就被加入进初中的教学课堂,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才逐渐受到重视,被列为与知识、技能教学的培养等摆放在相同地位,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强调初中教师从学生为主体出发,秉持“立德树人”教学原则,坚持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基础上,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推进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福建省晋江市南峰中学    文志其  362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很早之前就被加入进初中的教学课堂,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才逐渐受到重视,被列为与知识、技能教学的培养等摆放在相同地位,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强调初中教师从学生为主体出发,秉持“立德树人”教学原则,坚持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基础上,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推进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中“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要求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则表明,除了价值观的引领,道德与法治课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守旧,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
        工作缺乏重视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于教学工作的水平与开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合理保障,教师队伍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然而,就目前而言,相关调查显示,基于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提高知识点掌握水平与解题技巧培养方面,进而导致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往往难以有效依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继而不利于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合理形成与优化。
        (二)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学生难以通过活动实现知识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活动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并未有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由于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难以有效对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价值的降低与弱化,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设置情景模拟,创设新型教学方法应用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网络,随着网络的日益更新和发展,所对应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面教,学生在下边学,这样不仅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同时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但是,随着当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方式有了更大的创新,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了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与评述培养批判性思维
        初中学生生活按地域分可以分为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其中社会生活是课程开设所依托的重要背景,同样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放入教学设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热点事件往往因被大众广泛关注而处于风口浪尖,学生一般听家长谈论过、从各媒体平台看到过,甚至还与其他同学讨论过。不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从不同立场出发,对热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不尽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对于初中生而言,既要善于倾听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和声音,又要学会具有批判性思维,拨云见日,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理解与判断,并引导自己的行为。
        (三)合理明确教学活动目标,帮助学生认清教学工作重点
        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工作效果的合理保障,教师应在活动设计阶段积极做好教学目标的合理明确,以便确保活动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合理开展调整,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解放,从而有效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合理实现学生德育能力的有效提升与优化。实践表明,通过该方法的有效开展与应用,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相关德育知识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与价值,进而自觉依据相关内容对自身行为进行合理地规范与限制。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深度的思考。初入职的教师常常喜欢在课堂上问学生某观点(说法)“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设问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含金量不高,往往是教师观点的再重复和生硬灌输。而依据教学素材,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进行“主问题”与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追问”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结束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看待所遇到的思想、观点、方法等的合理性,不轻信和接受被告知的任何事情,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批判性法理思维的逻辑规制[J].法学,2019(08):46-61.
[2]李先妹.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法治教育专册使用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2):30-32.
[3]庄晓卉.强化问题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两个网络热点事件案例教学为例[J].生活教育,2017(12):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