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王茜
[导读]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低段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反映出他整个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问题,那么他的学习习惯往往也是有问题的。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十六小学  王茜  710200

摘要: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低段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反映出他整个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问题,那么他的学习习惯往往也是有问题的。而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成绩往往都很优秀。并且他们学习潜力大、后劲足,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思维严谨、知识系统性强,就算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解决问题也要经过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书写等步骤,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解题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所以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一、学习习惯的界定和解读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的一种行为模式。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方式,人们经常、反复地出现,自动自发的,不假思索的行为模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容易沿袭下来并且很难改变。学习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华生提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和反应。而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对刺激做出散乱、无组织、无条 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的过程。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特点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生成性
        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关,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不需要练习就能逐步建立并形成的。
        (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易形成性
        学生在小学入学时,对数学学习基本上是没有习惯可言的,但是学生入学的年纪较小可塑性极强,学习习惯也容易培养和形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年级越低学习习惯越容易培养,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低年级时经过严格训练也容易纠正。
        (三)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刺激性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更为明显。父母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长期的、反复的外部刺激,同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氛围,这些外部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稳定性强
        在心理学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其实也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结果。通常以习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极其稳定,会伴随着他的学习生涯,并影响着他今后的工作生活。
        三、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低段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为他们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几乎没有抵抗力,甚至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没有进行分辨、抉择的能力。所以给他们一个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社会环境,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学生周围的人文环境与地区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更应该被重视。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人生中的第一课堂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家庭因素是伴随孩子一生,时间最长的一个因素,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持久性。随着儿童的成长,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映射到孩子身上,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教师、同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引导与制约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具体的引导过程,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都会给学生的学习习惯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对策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培养或训练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他们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数学教学中要有趣味性,要符合他们现阶段的年龄天性,这样就他们就很容易的将他们学习的知识和他们生活当中的所遇到的事物很好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浓烈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使产生兴趣的动机变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数学知识的动机。
        2、为学生创设成功的体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努力的成果最终会成功。我们就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教育。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听.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会听,也保证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1、认真读题
        学生不善于读题,不习惯读题,因而就造成了学生在理解题意方面不断出现错误。因此,在要求学生读题时,一边读一边思考,找出数学信息,学生在认真读题、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中,题意得到真正读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2、分析题意
        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再让他们分别把条件和问题分开来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让学生独立分析、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重视算理理解
        理解算理是计算的前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2、训练计算基本功
        数学的基础就是扎实的计算基本功,而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可以每天完成口算题卡或者用课前时间进行口算训练,由易到难,循续渐进,坚持不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