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内涵·意义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宋志林
[导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中共师宗县委党校   宋志林  6557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层次有序、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观层面,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内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矛盾和中西新旧价值观交织碰撞、错综复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甚至出现理想迷失、信念动摇、道德堕落、观念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的现象。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为借口,正在用他们的价值观渗透和遏制中国。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需要
        “社会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即由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实现善治。不过,要想实现善治,多元社会主体价值观统合的问题是当前必须首先克服的难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治理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再加上各种外来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思想多元化势必在所难免,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间在价值观上出现矛盾和冲突也势必在所难免。如果各社会治理主体的价值观不统合,那么社会治理是不可能成功的,“善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适应大众愿景上的心理认同的需要
        从认同的一般规律来看,大众心理认同是指人们在自身利益需要、精神寄托、情感接受、价值共鸣、外界环境等方面形成的统一认知,体现了人们在意识形态、社会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道德规范方面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在利益驱使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自觉形成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效用和意义的总体看法,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国家架构上的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认同,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认同,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准。


这三个层面的理念逻辑清晰、联系紧密,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取向上的有机统一,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追求。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源于文明形态的现代转换,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定型也必须回归文明形态的现实转换,回归现实生活实践,为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它明确未来社会前进的方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诉求,可以规范市场、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平衡利益关系,对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以市场为导向,忽略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制度和法规尚不完备,导致某些经济领域违法行为、违反道德的现象滋生蔓延。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党风,败坏了社风,涣散了民心,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所倡导的经济伦理准则,是抵御市场经济内在蕴含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的主观价值防线,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正义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有很强的前瞻性,对增强公民政治意识、实现政治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和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公民政治社会化方向和程度,直接影响到公民政治情感的形成、政治人格的塑造、先进政治观念的确立以及政治行为的选择。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道路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能更好地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培育和塑造公民现代人格。个人不能脱离他人、社会和国家而独立存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不仅要靠法律法规来维系,同时也要靠道德来维系。在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现实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塑造公民现代人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1).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9-18.
[4]谢迪斌.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与行为过程[J]. 教学与研究, 2016, V50(5):68-75.
[5]朱汉国.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6]王泽应. 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 道德与文明, 2011(5):16-21.
[7]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念. 人民网2014年02月19日.
[8]邓泽球, 魏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J]. 人民论坛, 2015(2):181-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