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孩子”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杨雅君
[导读] 这几年,教育界和广大的父母对有关“问题孩子”的“问题”讨论得如火如荼,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各种“火热”,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问题孩子”。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湖中幼儿园 杨雅君  362211

【摘要】:这几年,教育界和广大的父母对有关“问题孩子”的“问题”讨论得如火如荼,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各种“火热”,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问题孩子”。他们叛逆、自私、依赖……让父母有操不完的心。所谓的“问题孩子”除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缺陷造成外,大都是由于成人的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孩子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老师和父母的注意,不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矫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将“问题”继续发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
【关键词】   “问题孩子”  成因分析  矫正策略
        所谓的“问题孩子”顾名思义就是有问题的孩子。那么,常见的“问题孩子”有哪些类型?又有哪些表现呢?本文结合自己所学过的学前教育相关理论以及我在工作中所观察到的几个典型个案为例,并且经过不断地与老师、家长交流,在深入的思考分析原因后,提出一些矫正的看法。
        一、常见的“问题孩子”类型及表现
        (一)叛逆型——我就是要和你们“唱反调”
        孩子叛逆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与父母“唱反调”,甚至“对着干”是再正常不过了。当孩子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父母往往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强制孩子顺从自己的意志。
        案例1:在班级里,有这么一个小男孩,他长得很讨人喜欢,但是他就是喜欢“唱反调”引起老师的关注.聊天中,他告诉我他在家总是一个人,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于工作,很少理会他,一回到家,就把全部的关注都给了弟弟,他得到的永远只有爸妈的责骂。
       (二)自私型——我才是世界的中心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特别是独生子女表现更为突出,一切从自己出发,不顾大局,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
        案例2:在班级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自私型”女孩。从进入小班第一天的集体生活开始,她便有“一切为我”的意识.任何一个孩子、包括老师都不能碰她的东西,更不能碰她一下;每次上课操作完的材料或绘画的作品她都要自己拿手上。她的自私让很多小朋友不会主动和她玩在一起。
       (三) 依赖型——我的生活离不开父母
        在实际生活中,依赖父母的孩子非常多。父母总有太多的“不愿意”的理由,而包办了孩子的一切。
        案例3:班级里有个小男孩,从小他就一直在大人的过分溺爱、保护中长大。


在日常生活里,没有成人的帮助,他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一进班级,就抱着老师说“我要找妈咪”;起床时,他就傻坐在椅子上等阿姨来帮他穿鞋……
        二、“问题孩子”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教育专家、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校长胡奇辉指出,家庭教育的失误,是导致“问题孩子”产生的首要原因.[1]成人总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非常自我,伤害了孩子,却浑然不觉。
        (一)“叛逆型”孩子的问题成因
        案例1中的小男孩并没有错,他只不过是试图通过“唱反调”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提高了,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他们给予了孩子无限的物质享受,却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自私型”孩子的问题成因
        案例2的小女孩为什么会如此“自私”?原因真的很简单:一是家庭因素.父母的过度溺爱或祖父辈的自私自利、小气的性格都会使幼儿耳濡目染,形成自私的性格。二是孩子生长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其心理活动都是单纯围绕自我出发。因此,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三)“依赖型”孩子的问题成因
        案例3中的小男孩生活不能自理。从小,父母给孩子的一个信号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做,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做好。习惯成自然,当孩子需要独立时,父母的催促已不能起多大作用了。
        三、“问题孩子”的矫正策略
        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种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2]因此,家长应检视自己的家教误区,奉行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一)“叛逆型”孩子的矫正策略
        一是要弄清原因,尊重孩子。父母在一些场合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不要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二是应做观察并进行沟通。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情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在探得实情之后,针对孩子不对的地方,以鼓励、提醒、夸奖、建议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与之交谈,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二)“自私型”孩子的矫正策略
        自私是可以改变的,父母可以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父母如果运用以下的方法教育孩子,其自私的缺点就会慢慢改掉:一是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孩子。父母可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不是一味地给予。二是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其知道家里的一切不是白来的。三是父母要做出表率。父母应言行一致,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父母要经常关心老人、甚至捐款捐物。
        (三)“依赖型”孩子的矫正策略
        一是不要斥责孩子。在生活中,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依赖性而斥责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自怨自艾,更加不利于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二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应该观其行,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即可。三是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孩子的“劳动作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激励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坚信这一观点,父母才能做出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3]放下手上的工作,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放手让孩子去学习、去成长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