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袁锡会
[导读]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不谋而合。

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 袁锡会 564601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不谋而合。探索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是探索新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地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一、引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是整合语文内部的听说读写,改变语文学习的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制定方案、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与同学和老师展开交流与合作,最后解决问题。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情境不浓,学生探究缺乏动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内容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活动情境不浓,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在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是既定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带有了外加的性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外加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主题内容的意义,激发探究的欲望。然而,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方面都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开展无法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具体的情境,提供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
        (二)程序知识不多,语言训练缺乏引导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内容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程序性知识不多,导致语言训练缺乏引导。程序性知识即告诉学生“如何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一是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注重提供引导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学生依据程序性知识的引导,在一步步的操作当中,实践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用能力。但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所呈现的大部分是陈述性的知识,即“做什么”的知识,学生虽知道做什么,但不知如何做,大部分教师也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导致学生语言训练的无序,活动开展低效。
        (三)策略指导不强,思维训练缺乏创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内容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策略指导不强,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缺乏创新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另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力。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内容中,思维策略的指导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策略的指导不多。当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只有“读书的快乐”“走进信息世界”“轻叩诗歌大门”三次内容中明确涉及了思维方法的指导。二是缺乏思维创新的冲击力。在仅有的三次思维方法指导中,只涉及了“表格”和“分类”这两种方式,且对于“分类”这一方式,也只作出了抽象性的指导,未提供样例与方法指导。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一)依托教材,有效整合学习内容
        1.连接学生需要,组织教材学习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激发,其第一要义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因为需要而产生兴趣,因为兴趣而投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材内容一般都给出了活动建议,教师在整体设计时应要有所取舍,取舍的标准就是符合学生需要,一是符合学生兴趣和探究的需要,二是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需要。例如,在 “中华传统节日”这一语文综合学习中,提出了“了解记录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要求,那么内容就可以选择清明节或端午节,这两个节日既是学生所熟悉的,时间也贴近,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关清明节或端午节的知识和体验,对小学生来说,这会成为他们在节日时“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内容组织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价值,体会生活处处用语文的快乐。
        2.整合教材资源,开发学习活动主题
        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教材其他子系统内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起每一册均编排了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专题下都有1-3个活动建议,供师生选择参考。但语文教师不能仅着眼于书中所建议的内容与形式,语文教材由一个个前后联系的子系统组成,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前后的联系,挖掘语文综合性学习素材。
        (二)注重情境,创设语言实践任务
        1.基于实际生活,提供问题情境
        以情境为主导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问题J隋境,包括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角色、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问题,整个学习的活动都围绕这一问题情境设计和展开。问题不应过难或过易,应体现语文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整合,且具有操作性。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前,教师可以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对于某几个问题的看法,有准备性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设情境。
        2.围绕语言运用,设计情境任务
        首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的应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性,因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应是指向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区别决定了其要以提升语用能力为基本原则。
        (三)有效指导,提供思维发展支架
        1.多维发散,引导学生选择主题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主题或是主题选择的维度。例如,在《字里乾坤—遨游汉字王国》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要在“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主题下精选设计小主题,小主题要求切口小、易操作。在主题选择上一是提供了“字谜万花筒”“亦情亦趣—品谐音中的智慧”等主题作为参考,二是提供了不规范字使用、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汉字历史、书法欣赏等维度供学生思考。
        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方法,利用集体的智慧和经验确定主题。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性,其认知风格、语文能力、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等都各有不同,基于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
        2.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首先要明确成员角色,形成积极互赖的关系。明确成员角色就是根据小组任务给每位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理解检查者、时间控制者、报告者等等。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在充分了解活动任务、活动方案与成员情况之下,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各个角色的个人任务和团体任务。在分配任务时,应指导学生注意任务均匀和适宜的原则。任务均匀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承担的任务应较为平均,避免出现个人任务过重或过轻的现象。
        结论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实施也成为了难点所在。语文教师应把握以学生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全程,不断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传燧,左鹏.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2:64-69.
[2]陈晨.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J].教育观察,2017,620:101-102.
[3]王萍.论课程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