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初中体育中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胡朋辉
[导读] 太极拳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知识提供了广泛素材。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办尧山初级中学   胡朋辉   710500

摘要:太极拳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知识提供了广泛素材。太极拳文化中的武德规范、练习原则和技术要领能帮助学生们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自练、对练以及教学实践为人文行为的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本文主要分析太极拳在初中体育中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太极拳;体育素养;实证研究
        引言;文化优先策略可显著提升太极拳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文化和体育意识的影响力,是太极拳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层次渗透的干预手段可有效联结课内外和拓展太极拳课堂影响成效,是太极拳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借鉴和探索;品德行为渗透和目标导向模式对于太极拳教学能立体兼顾体育素养在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和发展目标,对于体育素养的全面实现具有实践价值。
        一、太极拳
        (一)太极拳类型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武术的基本特点,也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太极拳作为融合养生、技击、修身、养性、文化等为一体的特殊的运动方式,即是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演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经过至少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太极拳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型,就是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本研究所要论述的休闲太极拳基本属于现在太极拳的范畴,所以在以下先作出传统太极拳的介绍。
        (二)传统太极拳
        太极拳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武术,这在传统太极拳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总结,大体上是这么个情况:在古代,还没有火枪大炮的冷兵器时代,武术作为一种需要,类似镖局这种职业,为了从事这种职业,一部分人必须去练习它,作为职业的需要,在长时间的练习中,人们对其体会愈加深刻,不断探索创新,这使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包括太极拳的产生。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太极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为的“传统太极拳”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精髓,而且对技击技术和技击方法作了重要改进,具有虚实结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风格特性。不仅包含套路,而且涵盖推手、散手、内功等,拳理拳法深奥,学练与掌握起来,相对较难。练为“战”,是传统太极拳与现在太极拳最大的区别。



        二、太极拳在初中体育中的教学策略
        (一)训练学生自然呼吸,均匀吐气
        太极拳对于学习者的要求是保持自身的沉心静心,体态放松,要求头要正、颈要直,挺胸抬头,肩部下沉,屈膝松垮,气沉丹田,全程应该保持均匀的呼吸,从而使太极拳达到阴阳交会的状态,使得学习者身心都得到锻炼。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需要保持下肢力量的稳定,下盘要稳,长时间的弓步半蹲就会出现有些学生由于下肢力量不足,而产生的呼吸不匀称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呼吸状态加以训练。错误的呼吸方法会让学生在后续动作的学习中感受到疲倦、不能将难度系数不同的动作以相同的力道打出来,因此在教学初期,对学生呼吸方法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二)训练初中体育学生分辨虚实,平衡肢体
        在太极拳中的虚实即身体的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平衡,身体的下肢中要保持整个身体的稳定性,支撑住全身体重的腿则为“实”,而用以辅助支撑或变换动作、移动位置的腿则为“虚”;在身体的上肢中,需要发力、体现太极拳动作的手臂为“实”,辅助该手臂,确保动作完整性与连贯性的手臂为“虚”。身体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平衡,关键在于学生的腹部核心发力要稳,教师可以通过先快后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保持身体的平稳。当教师快速地对一整套太极拳动作教授完成之后,将这一整套动作分解为一些小部分,让学生在每一部分训练中感受到相应动作下肢体哪一部分在发力,让学生在不同的分解中感受到发力点的变化,从而更容易维持好自身的重心所在,解决好各个动作之间发力点变化该如何协调的问题。
        (三)训练学生放松身体,静下心来
        24式简化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与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些门类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它的武术理念与气功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动作上,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做到心静。只有学生将全身的身体放松下来,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去打拳,才能发挥太极拳的作用——健身祛病。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安静、空旷的教学场地,要求学生在练拳过程中不要与身边的同学交谈。
        结束语
        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因此体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体育学科的发展核心和立足之本。在此,从学科发展的责任高度,以太极拳体育素养教育为例,通过我校2017-2019级200名公体课学生的实验干预结果分析体育活动目标导向和行为渗透法在体育素养教育中的价值,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太极拳的体育素养教育价值,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与策略,真正使体育素养教育落到实处,融于日常教学与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于宙群.高校体育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9(27):177,212.
[2]易晓刚.河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西青年,2018(14):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