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   作者:叶琳
[导读] 行政管理体制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才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体现自身的价值。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  叶琳  400000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才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体现自身的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然后论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成就,最后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积极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匹配国内外发展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更好指导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1.计划经济时代的改革初试与行政管理成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非常落后,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重点对手工业、工商业以及农业开展了以社会主义为中心的改造。在本次改造过程中,我国借鉴苏联的发展经验,构建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统一的行政管管理体制符合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效解决了新中国初期国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效突破了国外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封锁,支撑了国家建设,巩固了新成立的人民权利[1]。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国家在发展中举步维艰,但是依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研发了两弹一星,并且建立了系统的国民经济体制和工业体制。因此,在该阶段中国发展中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益于建国初期构建的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2.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了计划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通过对前期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明确了要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首先必须要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匹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1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决策直接影响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方向以及最终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决策变得日益复杂,仅依靠政府行政管理相关部门往往难以保障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行政管理决策中一方面需要行政管理部门集体决策,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相关专家的参与。特别是行政管理部门在重大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决策、重要领导任免以及重要制度制定等方面,政府下行政管理部门在决策之前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独断性。如果该决策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听取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为了保障专家意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该形成专家论证评估流程管理体系。如果决策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在决策之前应该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确保决策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在政策决策中应该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任何决策均要明确总负责部门和责任人;二是要建立纠错机制,避免决策出现失误;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和行政追责制度,切实提升决策人员的责任意识。
        2.2健全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基于我国依法治国的方法策略,不断健全我国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为行政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赔偿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一方面对政府行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另一方面有助于督查行政机关用权范围,因此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以及法人代表的合法权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我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该法律的颁布实施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政审制度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具有符合时代背景,具有历史特色,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队伍,提升中国公务员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政治素养,促进中国公务员队伍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3.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成就
        3.1优化完善公务员制度
        为了促使我国行政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满足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1993年我国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以期能够全面提升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公务员聘任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行政机关考核的人员才有进入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工作的权利,这无形之中在聘任行政管理人员的过程中提高了门槛,只有通过层层筛选之后的优秀人员才可以进入到国家公务员队伍中。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公务员法》,这为我国建立现代化法制化的公务员队伍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持续,公务员制度也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应的公务员聘任制度、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公务员奖惩激励制度等逐渐健全[2]。通过对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基于自身国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公务员制度,这有效提升了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我国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
        3.2 转变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是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外在体现,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助于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为了积极配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是建设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政府治理模式,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有效突破空间以及原有部门的局限,有效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电子政务具有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其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比如数字化设备以及云空间等,可以实现对政务信息更加快捷高效的管理,显著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秩序维护等过程中,政府需要及时掌握大量的数据,并保障管理运行速度,因此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数据信息的及时共享;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更好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二是评估政府绩效,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在政府部门中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近些年随着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专家、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综合的绩效评价模式。受到绩效考核制度影响,我国政府官员逐渐形成了政绩观念。
        4.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反思
        4.1建设服务型社会
        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更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该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让各项工作能够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国政府要想实现为民执政,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公平公正,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害[3]。二是构建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合理分配政府财政收入,积极缓解社会矛盾,积极推动教育、医疗以及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要想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只有产生效益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因此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积累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发生变化,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促进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段小力. 基于新常态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分析[J]. 行政科学论坛, 2018(1):34-34.
[2]吴端.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1):46-47. [3] 徐钧. 渐进决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 环球市场, 2018(4):182-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