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广场服务中心 山东青岛 266600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尤其是海绵城市战略提出,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区环境,维护水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有效提升城市的雨洪水控制能力。基于此,应该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向和目标,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进行设计,以便于推动城市建设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就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引言
为更好地贯彻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在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实现城区排水系统优化,降低路面径流水污染,提高雨洪水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由于传统城区路面多不具备透水性,再加上排水管线布局不合理,城区水涝现象多发,而且水资源利用率也低。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坚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制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优化选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概述
绿色生态城区是伴随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从单一“绿色化”建筑物向区域性建筑带转变而来,其城区是绿色建筑技术从个别建筑物向区域综合建筑群的应用成果。绿色生态城区即是由绿色建筑规模区域化与生态城市理论构建出的新型城区建设模式。其城区具体是指在空间布局、设施建筑与产业配套等方面,依照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标准予以建设规划的城市区域。海绵城市即是指在建设低影响开发理念推动下,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排放系统的城市,从而达到城市水循环的环保发展,优化其对雨水的调蓄、净化与排放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处理的“海绵”功用,让城市开发建设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过去就有城市雨水系统多依照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雨水处理控制,以排放为思路的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思路,不但会抬升城市雨水处理管道与设施的建设压力,同时缺少对降雨污染物的处理手段,也会导致雨水流人河流湖泊造成污染问题。急需我国各城市转变已有的市政雨水系统建设规划思路,以海绵城市为思路理念,规划设计新的城市雨水处理与排放系统,构建良好可持续的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2.1生物滞留技术
此种技术主要是借助基质过滤和吸附功能,实现对渗透滞留的经流雨水的处理.雨水暂时存储后,逐渐向周围土壤中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径流污染,控制雨水洪峰流量.就生物滞留技术来看,形式较为多样,包括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物缓冲带、生态草沟、生态湿地等。在城市道路、停车场或是广场开发中应用生物滞留技术,一般情况下会在道路两边绿化带设置生物滞留池、下凹式绿地等设施,如果是市政道路,通过道路两边孔洞道牙流进生物滞留池,雨水口通常在生物滞留池中,高于生物滞留池表面,但是略低于路面.生物滞留池下凹深度控制在100mm~300mm范围内,最底层为粗砂和砾石,上层为土壤,最上层则为覆盖的植物,并且设立配套的进水和溢流设施。与此同时,在道路绿化带规划设计中,应该根据道路具体形式和走向,对于具备自然集水条件的绿化区域可以采用雨水生物滞留。
如果是在城市雨水管道末端的生态湿地,径流雨水通过削减和滞留后进入到城市雨水系统,二聚体的生态湿地面积则取决于当地降雨强度、雨水管道汇水面积和径路径流系数等参数决定.
2.2透水性铺装技术
为提高铺设材料的透水效率,多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一般会在材料铺设时预留一定的间隙,缝隙有着更高的透水量,有助于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透水铺装方式具体如下。(1)采用缝隙透水的铺装方式,通过设置充足的路面砖间隙,并在间隙填充料的选择多以陶粒、草皮或碎石子等,该透水铺装方式所用的砖材通常透水性能较差,其雨水渗透效果主要依靠路面砖间隙,在城市环境中应用较多的为植草砖铺装,多见于停车场、公园等。(2)自透水铺装方式,其结构较为完整,不存在铺装耗材间隙,路面透水效果取决于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能,能够达到雨水渗透标准。在使用中,降水将经由透水材料进入路面基层,同时也有较好透气性,有助于土壤生态的维护,较为常用材料如透水混凝土。(3)复合型的铺装方式,有效结合了上述2种透水铺装方式,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这类新型透水砖材既有着较高的自身透水性,而且可用于缝隙透水铺装,在双重透水作用下,对于地表径流峰值的控制效果更佳,优势也更为明显。然而,上述3类透水铺装方式在路面整体结构基本相同,具有透水面层、垫层、基层以及找平层等结构,构成完整的路面透水系统。在其最底层,还应设置排水盲管,其具有半透水的特性,主要用于雨水管网的连通通道,这样透水路面系统整体构成全透水结构。而若盲管并没有铺设,该路面下层也就无法有效排水,会产生雨水积聚效果,影响雨水径流的控制作用。
3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3.1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模
通过分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与传统城区相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城区中主要以公共建筑以及居民用地作为主要部分,总体上建设所需要用地区域占据总区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反观绿色建筑生态城区中建筑物采用的材料全部为绿色环保型的材质,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建筑中产生能量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3.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成熟的建设规划思路
在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方向指导下,其具体的设计思路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环节。(1)对城市各区域场地进行水文环境条件的检查评测,对该区域的地形、土壤、水体条件、流域流向、植被等环境条件做逐一检查评枯。(2)依据所检测的城市各区域场地环境条件,进行城市各雨水排放城区的划分工作,由此研究、确定各雨水排放程度可采用对应的绿色雨水处理与排放技术、基础设施。(3)按照所确定的设施技术对各城区进行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规划,比如确认该城区使用绿色雨水技术或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与位置等。(4)设计制定具体的建设规划指标,以保证所建设雨水排放系统的功效,实现对区域场地雨水污染物的有效排放处理,构建城市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建设标准,而海绵城市正是未来城市建设主要趋势。当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确保其规划设计合理性,充分掌握城区地质、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制订详尽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并完成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配套工作,更好地提升雨洪水控制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79–97.
[2]李杰,吴华洋.海绵城市建设在绿色生态居民区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41,49.
[3]刘广忠,林旭.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8(39):122–123.
[4]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