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2000
摘要:最近几年园林理论界对行为学理论越来越关注,但是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只是对一般行为和园林设计的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人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进行了简要概述,以供园林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破坏行为;关系
引言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园林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园林专业。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服务,作为园林设计人员首先要认清服务的本质,对人们的心理、行为需求进行真正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园林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如果园林设计过于追求美感,对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比较忽视,就会出现“破坏行为”(当然并不是说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破坏行为)。对人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进行研究,可以起到降低破坏行为发生频率的作用。
一、破坏行为定义
丹麦学者曾经对人的户外生活和户外空间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他的论著中对“不良行为”和空间特征进行了联系,他认为人们“不良行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设施方面没有满足人们对交往空间的需求。因此主张通过改善户外环境设施来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美国设计师曾经出版了一本《人性场所》书籍,在该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破坏行为的特征,而且提出了一些能够起到避免破坏行为出现的理论。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对破坏行为的出现原因和出现方式进行深层次剖析。
学术界通常会将和正常行为相反的行为,或是反抗压抑的行为称作“破坏行为”,但破坏行为并不都是压抑后的反抗。根据破坏行为产生原因的不同,通常会将破坏行为分为压抑后的反抗、刺激后的释放以及主动破坏三个层次。
以上三个观点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有着形同的内涵,就是认为破坏行为是需要尽量避免出现的一种行为。
二、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分析
我们经常会在公园内看到被粗暴破坏后的球形景观、布满脚印的长凳、出现草坪中间的捷径、被挪作他用的工作设施等。这些破坏行为会给园林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但是园林设计人员不能只看到破坏行为带来的损害,还要对破坏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挖掘。作为园林设计人员看到这些破坏行为时首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想想自己的设计是否忽视了地形和空间,是否将为人们服务作为了设计基本原则,如果园林设计中出现了这些问题势必会被游人破坏。我们对破坏行为进行思考时,一定不能忽略自身原因。
我们都知道不同人群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园林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时,常常会忽略对破坏行为出现原因进行探索。大多数设计人员都会认为自己完成了作品设计就是完成任务了,很少有人还会对作品建设完工后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换种说法就是设计人员对表面事物比较重视,但是对表面事物蕴涵的道理比较忽视,就像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流水,但是看不到流水下面是否存在暗流,暗流是否和表面流水方向相同一样。人们的破坏行为就像河流下面的暗流一样,具有不可预见性。但是对破坏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破坏行为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之所以出现破坏行为有很大的原因都在于设计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
破坏行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很多时候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破坏的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很多人都认为夫妻吵架时摔东西的行为能够对自身不满的情绪进行有效发泄,从而能够对自身生理平衡进行调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将这对夫妻吵架的地点放到公园内,他们是否会对公共设施进行破坏呢?破坏公共设施是否能够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呢?针对这种破坏行为,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在园林设计中添加一些专供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设施,这样就能对人们的破坏行为进行引导,从而能够降低人为破坏行为的影响。
主动进行破坏的人还是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人的破坏行为都属于“非主动性”行为。现代公园内已经不可能再发生茹毛饮血、猎杀动物等强烈的冲突行为,很多时候人们对公共设施进行破坏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公共设施的用途和属性进行改变,从而能够让公共设施为自己提供更舒适的享受,或是对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行满足。之所以说这种破坏行为属于“非主动性”行为,是因为很少有人会毫无理由、白白浪费力气的进行破坏,毕竟破坏行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相对而言,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动性的破坏行为进行预知,因此需要对“非主动”破坏行为进行重点研究。例如,很多公园都会出现的破坏草坪抄近路的行为,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属于一种“非主动性”破坏行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破坏行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人的本性,实际上就是人们想要节省体力和时间,所以说“非主动”破坏行为的出现和设计人员不合理的设计有着很大关系。研究破坏行为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的本性,设计人员都知道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服务,但是如果对“人”不了解,那么设计的作品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设计行为和人类的行为需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还要对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人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影响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中国哲学基本面貌,还要对我国人民的自然观念进行深刻了解。对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破坏行为的出现,毕竟破坏行为会严重损害公共财物和社会设施。之所以进行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研究就是为了从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对设计准则进行发展,也是为了探究“破坏行为”的产生原因,从而能够让园林设计者引以为戒,最终实现园林设计的更好发展。
结语
通过研究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发现在园林作品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破坏行为,破坏行为是人类的本能之一。破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园林设计者可以通过预知来对破坏行为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适当的规范大众行为。通过正确引导“非主动性”破坏行为,病利用法律手段对主动破坏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能够有效降低破坏行为的发生频率。园林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群众,因此,园林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大众破坏行为来对园林设计进行改进,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园林设计应凸显人性化和人文关怀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琦,辜彬.草坪踩踏行为与园路设计[J].北方园艺,2014(18):99-102.
[2]周琦,辜彬.由大众行为规律探讨草坪践踏现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0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