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花山岩画中舞姿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9期   作者:韦家美
[导读] 音乐舞蹈诗花山是国内首部以花山崖画为创作背景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
        韦家美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730030
        摘要:音乐舞蹈诗花山是国内首部以花山崖画为创作背景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以探索和传承壮族文明为中心,剧中呈现了多个具有鲜明壮族色彩的舞蹈符号。因此,本文结合音乐舞蹈诗花山为例,以广西花山岩画中舞姿与图腾崇拜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视角,结合舞蹈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知识,对剧中呈现的壮族舞蹈符号的原生形态、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考察求证、调查研究;结合舞蹈符号的舞台再现形态,解读壮族原生态舞蹈符号蕴藏的文化内涵、意义、功能。
        关键词:花山岩画;舞姿与图腾;关系
1 引言
        相较于话语、文字来说,舞蹈是起源更早的信息传达方式。古人类用舞蹈肢体语言完成教育、祭祀、训练等活动,可以说,舞蹈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和记录者。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域风貌,人民的身心需求和社会生活,共同造就了不同民族舞蹈的形态、动律特征和风格特点。因此,舞蹈是集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鲜明特色的文化缩影,是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壮族源于骆越文化的延续,孕育于岭南地形多崎的丘陵地区。壮族原生态舞蹈中保留了壮族历史发展历程中传统而悠久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生命追求等愿景。通过解读壮族原生态舞蹈符号,遵循舞蹈的肢体动作、道具、服饰等符号元素足迹,再现舞蹈“原生态”的原貌、意义,追寻壮族波澜壮阔、璀璨多彩的文化发展历程,窥探骆越时代的古人类祖先生活形貌,传承壮族文化精神。以舞蹈本体入手,通过身体动作、文化内涵、价值引导层面,研究和解读原生态舞蹈符号,从而准确识别符号,探索“原生态舞蹈”的文化符号功能、意义以及影响。有助于壮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播与传承。符号学视角有利于拓宽原生态舞蹈研究的文化视野,能够丰富舞蹈学理论研究基础。准确把握舞蹈符号的准确性、独特性,提升文化符号在流通过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对传统原生舞蹈本体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舞蹈艺术实践能力。舞蹈是人类情感对象化、形式化的文化产物,形式为内涵而服务,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判断不仅在于形式的连贯、清晰,技巧的华丽、流畅,更重要的在于文化内涵、情感的表达。解读舞蹈符号,有助于提升对艺术作品文化内涵和情感的理解、感知、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提升舞蹈艺术实践、诠释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舞蹈符号的外在形态、艺术风格是由舞蹈本体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所滋养孕育的,通过动态的舞蹈符号了解和认识历史,深切的获取和领悟民族舞蹈中符号所传达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民族感知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对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 广西花山岩画中的舞蹈符号
2.1原生态舞蹈动作符号
        广西花山岩画中原生态舞蹈是将孕育花山崖画的壮族文化融会贯通,提炼加工再创造的。花山的舞蹈编导者多次深入到宁明,在左江、明江流域一带沿江考察,从壁画的各种人物造型中观察动作的姿态和规律,并且注重对左江流域一带的民间舞蹈文化采风,结合文化考察及壮族古代舞蹈历史资料,凝练出以“蛙”文化为代表的舞蹈元素,以此为原型形成动作语汇的基础根本,打造符合民族信仰和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舞蹈动作符号。其中,花山中所运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壮族原生态舞蹈符号是棱角分明、粗犷独特的“蚂拐舞”。 舞蹈是能够传递及交流信息的身体语言,舞蹈作为人类的交流,同样具有对信息共同赋予意思,包含着对信息的发送、接收、编码和解码等信息符号方面的内容。舞蹈语言不仅仅是传达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情绪、交流,还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心理、精神活动,是充满表达意义的符号;相较于广义的身体语言,舞蹈中的身体语言表达更为精致、准确并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
2.2原生态舞蹈道具符号
        器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物。在舞蹈语言的编创中,民族文化器物能够辅助观众对作品文化背景的解码,是舞蹈符号体系中辅助意义解码的重要舞蹈道具符号。花山中融合了多个在壮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代表物作为道具语言的文化符号,从全剧四幕中分别择选花山崖画图像“环首刀”,民族文化国际形象代表“绣球”及民族工艺文化代表“壮锦”三个具有原生形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道具符号进行解读。环首刀是花山崖画的远古图像,是骆越时代壮族部落进步、发展的标识物和时代文化载体,音乐舞蹈诗花山根据这一解读方向,保留了环首刀的长、直、刀柄处有圆环的原生崖画图像形态,将其作为具象实物的舞蹈道具搬上舞台。成为全剧围绕主题花山崖画的标示性原生态舞蹈道具符号。  
2.3原生态舞蹈音乐符号
        壮族自古是一个能歌善舞、艺术文化丰富的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称,人民能歌善歌,壮族的民谣歌曲更是多姿多彩。音乐与舞蹈同样具有表达情绪,传递感情色彩,反映社会地位和个性,揭示语言信息隐含意义的功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如果把相应的音乐配合到任何一种景况、行为、过程、环境上去,那么音乐就好象是为我们揭露了这一切景况、行为等的最深奥的意义。”音乐舞蹈诗花山中的音乐取材自壮族民间原生态传唱的多声部民歌,排歌体式歌谣元素所编创,将原生态的乐器和乐曲从民间田野、崖壁图像中搬上舞台,体现出与花山舞蹈相融合的原生态音乐文化符号。
3 花山岩画中舞姿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3.1原生态舞蹈符号表象意义
        蛙”是壮族的民族图腾,是壮族历代沿袭的民族信仰文化。青蛙图腾崇拜来自于远古壮族人民祈福求取繁衍发展的生存意识。

图腾是“信仰和崇拜”,由此催生祭祀、禁食、禁杀等系列行为,以达到表达信仰和崇拜的目的,其中目的意图最为明确的当属图腾祭祀活动。举行图腾仪式往往采用图腾祭祀的方式,舞蹈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舞蹈表现图腾崇拜,主要是模拟图腾神的动作。广西花山岩画中通过不断强化花山崖画祖先人像——“先人”的象形,形成文化关联符号,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骆越文化起源;通过对“蛙”的象形构成视觉上的认同感,进而升华到民族信仰的认同;通过对插秧、走水田、割麦穗的动作象形,传达出受稻作文化影响的民族艺术风格。原生态舞蹈符号通过表民族原生文化之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之象,塑造舞蹈符号形象,传达舞蹈符号意义。舞蹈动作是源于对人类生活(社会、自然、精神)之象形的艺术加工,运用身体肢体动作为媒介,通过舞姿、节奏、风格、韵律等进行象形模仿,模仿对象包括人物角色、动物、植物等具象对象,或者自然现象、情感、情绪等意象对象。舞蹈的象形意义来源于“模仿”,身体动作是舞蹈的组成符号,是舞蹈的表现载体、是“所指”意义的输送通道,所以舞蹈符号也具有象形意义。
3.2原生态舞蹈符号表情意义
        如音乐舞蹈诗花山就全剧总体结构来说,序幕开始天幕上出现花山崖画的景色,舞台上渔民举起手中权杖,对着崖画的“先人”图像呼唤,而后出现了舞台上的“先人”,这是对“先人”形象符号由来的铺垫,在这一过程中作品欣赏者理解花山中“先人”之源来,完成接纳符号;而后的剧情中看到“先人”能够准确的联想起从花山崖画中穿越而来的祖先,是识别符号;最后对“先人”形象符号贯穿全剧不产生排斥和疑惑,就是认同符号。因为对符号的认同,产生对壮族人民“寻祖”延续民族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民族热爱之情的认同,最终由此激发起自身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为壮族的进步发展高兴,更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富强兴盛而深深的自豪和骄傲。由此,欣赏者完成情感的递进,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舞蹈者的身上,达到自己情感的抒发。艺术家们常常将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比喻作“自己的孩子”。对于舞蹈艺术的编创者而言,艺术作品中不仅饱含了自己对世界、情感的认知,还有对文化群体、场域、类型的共同符号的塑造。他们在舞蹈符号编码中,不仅要追求通过肢体语言,充分的表现作品情感;还需要考虑在文化差异中,精准的表达情感。使得欣赏者能够准确地识别符号、接纳符号、认同符号,从而能够接收到舞蹈符号传递的意象情感,激起情感共鸣。对原生态舞蹈来说,不论其功能对象角色如何转换,编创者都是在通过舞蹈肢体抒发自身情感,在对舞蹈肢体动作的思索、融合、编排中,都倾注了编创者真心实意的情怀。因此,舞蹈符号所表之情,是编创者之情。
3.3原生态舞蹈符号表意意义
        广西花山岩画中的“布兜背带”舞蹈片段。壮族的女人身后背着背带,但仍在卖力的干着农活,从春耕到秋收,挥汗如雨。就舞段整体来看,舞蹈符号本体的“意”是叙述表现在壮族地区女人们日常的农田事物劳作场景,为了更便于劳动,缝了一个大布兜背带,将孩子背在背上,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干农活。符号引申的“意味”,其一是通过务农这一事件,赞扬壮族女人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二是通过将孩子背在背上的现象,赞美与生俱来的母爱,不会因为任何困难而减少;其三是延伸壮族刀耕火种,日夜耕耘的生产方式背景给壮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辛苦,也造就了独特的育儿文化;其四是辐射整个壮族人民,赞颂壮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舞蹈用肢体语言诉说情感,也同时传递意义。袁禾老师说,“舞蹈语言有‘意’有‘象’。动作姿容的功能形态是舞蹈的‘象’,动作姿容的内涵是舞蹈的‘意’。”59艺术作品往往被赋予深层次的内涵,而这深层次所表达的内容,便是符号结构里的“所指”。“所指”是作品的升华,具有很深的隐喻性,升华的隐喻就是艺术作品内涵的“意义”和“意味”。舞蹈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形式表达内涵的意义、意象、精神,使人接收和理解信息,赋予耐人寻味的思考,就是舞蹈发挥“表意性”符号意义。
4  结束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对我国民族文化及舞蹈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像最具广西文化符号代表性的:蚂拐舞、扁担舞、铜鼓舞、壮锦、绣球、花山岩壁画等等题材的各类舞蹈作品,都是远古壮族先民留下来的宝贵舞蹈文化反映。壮族图腾是壮族人民寄托情感与希望的神圣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铭记传承,在原有的对图腾文化的认识中,不断地发掘、整理、研发、弘扬,并用新的理念,新的手段,让它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意义基础上,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黄小明,胡晶莹.舞祭——广西民间祭祀舞蹈文化田野考察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2-59
[2] 黎晓娴.试谈壮族舞蹈的律动与造型[J].民族艺术.2017.22-29
[3] 张世锉、旭泉.试论铜鼓上的舞蹈图象及其与壮族舞蹈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
2017.52-59
[4] 黄小明.试论壮族舞蹈的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7.22-28
[5] 张利群、黄小明.论壮族舞蹈的文化蕴涵[J].民族艺术,2017.55-89
[6]黄小明.壮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的“原始遗存”及发展趋向[J].艺术探索,2018.21-29
[7] 高洁.壮族图腾与壮族舞蹈的形成[J].大舞台,2018.23-39
[8] 方钰婷.广西壮族蚂拐舞的挖掘与传承[J].大舞台.2017.24-187
[9] 陈尚文.壮族舞蹈中的蛙文化研究——以蚂拐舞为例[J].舞蹈空间.2017.11-12
[10] 农春雀.谈壮族舞蹈中“凤凰手型”的图腾渊源[J].歌海.2018.5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