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城畸人》对中国当代城镇化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9期   作者:王思雨 朱宇丹
[导读] 《小城畸人》作为安德森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落后闭塞的美国西部小镇上,
        王思雨1朱宇丹2
        1,2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摘要:《小城畸人》作为安德森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落后闭塞的美国西部小镇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奇特遭遇,从行为上的“畸形”到精神上的“畸形”来看,这是一群夹杂在西方工业文明侵袭与现代启蒙主义浪潮下的可怜的病态的“小城畸人”。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下人的精神异化以及其对物质的追求渴望,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下如何建立起人与地域、人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联结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主要主题。
        关键词:《小城畸人》;城镇化问题;伦理道德
一、现代文明烛照之下的生命困境
        现代性作为近代工业文明滋生的意识形态,具有多重阐释内涵,从文化与精神层面来看,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深思。而在这样的现代文明发展浪潮下,社会形态的重塑、物质生活的进步与机械产品的盛行,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产价值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社会经济剧烈变革下,人的精神陷入了内囿性的生命困境,“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人类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人的生存价值陷入了合法性的危机,战争、污染、人的异化与物质压迫接踵而至。《小城畸人》中的瓦恩堡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美国西部小镇,这里闭塞、落后、蛮野,多年以来都处在独立的封闭环境中。直至现代工业革命开端,小镇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火车、汽车的鸣笛阵阵,杂志、报刊的铺天盖地,将人们一下子就从农业时代拉入了工业时代,在头晕目眩之中他们的生活被迫与现代文明接轨。
        在现代文明的诸多表现形式中,以现代交通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为例,我们能够完整的窥探到在现代文明强势介入下小城人们生活的巨变与生命的困境。交通方式的便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习惯”,在更深层面上,时空的分割重组,城乡的距离缩短,都对小镇人们的生存方式与思考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在不断拉近的城乡距离之前,处于相对落后文明条件下的乡村必然处在一种劣势文化地位下,被迫的接受并承担城市文明所带来的种种改变,在生存矛盾中也自然而然对更高等级的城市现代文明带有幻想与期待。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他们追求梦想,可梦想老是幻灭;他们探求真理,可生活屡屡欺骗他们,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却总是徒劳。《裸奔》里艾丽丝·欣德曼最终不得不强迫自己接受一个残酷而冷漠的事实:“很多人,即使在瓦恩堡,都得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
        
二、主体意识扭曲之下的交往障碍
        小城中主体之间的孤独压抑源自于交流障碍与交往困难。作为一群典型的失语症患者、独语者与交流障碍者,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言语表达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独立生长的个体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然而却缺失行之有效的表达途径,因此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内心的惶恐与孤独导致了他们作为小镇原住民主体意识的扭曲与变态,这种扭曲的主体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个体之间的交往障碍。
        例如小说的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一家三口之间,就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一个原本应当在现代化意识冲击下抱团取暖的家庭群组,由于交往障碍,不仅没有对彼此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现代化文明对人性的侵蚀和意识的扭曲。乔治的父亲汤姆和母亲伊丽莎白貌合神离,汤姆视妻子如眼中钉,把自己的女人看作是“败落和不可救药的东西”,伊丽莎白也恨透了自己的男人,曾想用裁衣剪刀捅死他。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们无意经营家庭,无意真诚沟通。而乔治虽然在父亲的帮助下谋得了《瓦恩堡之鹰》的记者职位,看似具有正常的父子关系,却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父亲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态度造成了父子间深刻的隔阂。三个生命个体之间虽然没有语言障碍残疾,但是却好像患上了失语症,在渴望爱与被爱之间进行心灵游荡,却没有理性交往的途径来抒发情感诉求。这种特殊的“失语症”是现代工业文明对生命个体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伤痕与创痛。
        
三、畸形群像映衬背后的理性缺失
凯特·斯威夫特的孤独绝望、乔治·威拉德一家三口的交流障碍、鳏夫里菲医生的孤独终老、耶西·本特利心灵世界的日渐萎靡等等,安德森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具有群像化特征的“小城畸形人”形象,在这群梦想破碎、人格失落、理性缺失、心灵扭曲的“小城畸人”形象背后,所深刻表达出的是工业文明与现代性意识冲击下人类理性的严重缺失。交往的障碍与孤独的失语,都是理性危机下人们意识沉沦的直观表现,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滋生的一系列问题。
传统农业社会下,乡村生活的封闭性与原始性形成了落后而稳定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稳定、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民族本位意识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下不断地被冲击与消解。这种消解不单单存在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革中,更存在于更深层次的个体主管意识与理性价值诉求中。如果人无法找寻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那么精神的孤独感与群体的“失语症”只会愈发严重。农民的淳朴与真诚在异化的理性衡量标准下发生了异变,现代文明冲击下乡村伦理道德共同体破碎、消解、缺失,人们的精神信念也产生了偏移。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应当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国情,以合法化的手段和文化性的传递来重塑合理的理性价值观念,保障个体生存的良性发展,让“小城畸人”逐渐地确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破除“畸形”,重获新生。

四、结语
        结合《小城畸人》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正处于工业文明进程下的现代社会造就了这样一批从行为到精神都极具病态的“畸形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如何找寻心灵归属感,如何正确对待人与文明、人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价值诉求。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留守儿童及老人正如小说中所谈到的小城留守人员一样,具有相类似的精神境况与现实困境,社会与各级政府已经关注、并且非常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并开展了各种送温暖,送知识,送关怀,送文化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成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这也是后续研究的主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舍伍德.安德森 《小城畸人》.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王占华,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战云新,李应雪.文学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小城畸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237-241.
[3]周莉,胡向华.人格面具与阴影——安德森《小城畸人》心理探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8(01):61-66.
基金项目:省级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之心灵和谐--《小城畸人》对中国当代城镇化问题的启示”,项目编号:S201910519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