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燕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摘 要: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建设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找出构建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树立信息共享理念、引进先进的共享策略、培养专业人才等,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图书馆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需求。人们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资源,这成为了信息时代阅读的新方式。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对构建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重视,对共享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对实践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区域图书馆的概念是指地理位置相近,处于同一行政区域的所有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关等等各类的图书资源机构。迄今,我国大型的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如知网、万方、超星等等,这些网络图书馆都是共用的数据库,内容几乎相同。各个高校以及市级图书馆都会购买这些网络机构数据作为自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供学生查阅。这样导致费用加起来会很大。同一个区域的高校以及政府机构重复购买相同的数据库,这无疑是信息资源以及经费的浪费。而且,这些网络图书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图书馆具有特色的数据不能通过网上图书馆进行共享。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加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相关措施
(一)树立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理念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主要由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构成,其中以高校图书馆为主。这种类型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主要以本系统的图书馆为主。我国也有全国性的资源共享体系。例如,CALIS、CASHL、NSTL等。区域性的有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校数字图书馆、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对资源共享理念的不同,各个体系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开放图书馆资源,可以提高公民的知识素养。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建设知识型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们制定并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对以后完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帮助。同时,也能够使得群众充分认识到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对资源共享的好处有正确的认识,进而促使更多的政府机构、高校管理者、图书馆管理者以及读者参与其中,树立良好的群众基础,推动此项工作高效开展,达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电子资源共享策略的完善
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西方部分发展国家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图书馆合作体。其中,美国发展得最早、最快、最先进,迄今为止已经有200多个共享体系。例如,著名的有研究图书馆合作体(RLIN)、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网(OhioLINK)、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等等。美国早已在90年代后期就进入到了将区域信息资源与电子信息结合的新阶段。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资源共享计划,为我国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提供帮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在电子资源共享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进行破解。
(三)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培养与吸纳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实现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要在新时期里制定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招聘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挑选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的人员进行统一的系统化专业培训,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图书馆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馆进行开发与研究,并培训指导其他工作人员。同时,也可以通过申请基金的方式,资助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去进修,提供学习与深造的机会。
(四)设立权威组织机构
想要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稳定,我们必须设置权威的组织机构来对不同的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资源共享的计划才能得到落实,并且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联合各个公图书馆、高校、企业单位等共建数据库、团购数据库、合作购买数据库等方式,减少资源重复购置现象,节约经费,用于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区域图书馆设立权威组织,对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解决区域共享问题、方便读者阅读等,具有重要影响。
三、总结
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建设节约型、发展型的信息化图书馆,还要建立资源节约型数字图书馆,并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以便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飞亚.总分馆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
整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0).
[2] 周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策
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