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机电类高职校智能制造专业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畅
[导读] 当前,为适应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高职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刘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214028

        摘 要:当前,为适应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高职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顺利完成各个院校有关“双高”建设的课程体系与教师团队,培养一系列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为带动我国的制造产业朝着高水平高要求的方向发展培养足够的人才需求。如何构建高职校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制造强国的远大理想,本文五年制机电类高职校智能制造专业入手,分析该专业在高职教育当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校;智能制造;体系构建

一、双高计划的提出与智能制造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急需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完整明确的表达了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校如果想要在为了专业建设领域取得一隅之地,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一系列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建设适应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虽然暂时没有进入当前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但也需深化教学改革,以期在未来进入相关专业群,为中国智能制造的百年规划做出贡献,本文就根据我校的情况,分析该专业在机电楼高职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二、智能制造专业在高职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智能制造专业的结构建设在高职院校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其覆盖面仍然有限,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仍然留在表面,过于抽象且并没有跟上行业主流发展水平。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1.中国制造的整个行业架构落差极大,部分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工业4.0的发展趋势,但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企业维持着保守的工业结构与落后的产能,导致就业口向并不明确,且就业方向也并不明确,这从根本上导致高职院校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主导方向,只能相互学习与借鉴,不断摸索可能的方向。2智能制造课程存在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这个问题从部分高校就以存在,而通过模仿学习高校的高职院校从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的开始就继承了这个问题。3.相关专业缺乏企业的合作,普遍的情况,真正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的工业龙头不屑于与高职校合作,而高职校合作紧密的部分企业,没有资源与动力改革现有的生产方式,导致高职校的智能制造就业方向往往还是面对落后的行业标准。


三、智能制造专业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快智能制造课程的普及化
        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的技术骨干,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也起步较晚,自2017年国务院发表相关文档,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才走入大部分高校,但课程建设时间段,前期基础侧重于理论,且涉及较高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需要学生有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因此系统化改革学校的基础课程。 需要针对相关课程加大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写作,建立标准化云教学平台与教学体系,分享丰富课程资源;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以使不同学校面向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针对性的简化课程设计;对相关知识技能建立任务化考核体系,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带入感,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有所成的满足感。
        2.推动教师团队加深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工业体系的生产关系已经随着工业4.0的普及而骤变,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升级换代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逐渐减少,这给高职校尤其是根植于传统工业结构的机电类学校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加大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引领行业标准的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把握工业标准前沿,努力明确课程目标。
        3.加快跨专业融合的思想普及
        目前教师工作相对稳定,每个教师都有其擅长的专业体系,且由于院系专业的隔离,很少牵涉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导致教师团体真的跨专业,跨平台技术学习乃至课程搭建的兴趣寥寥。尤其是学习其学生阶段就未曾涉猎过的技术方向,在没有技术引导与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完全依托教师个人或部分学科组的努力进行跨专业技术融合与课程设计非常困难。最终导致教师团队在设计智能制造课程体系时,多集中于本专业而不能制定符合智能制造行业的主流趋势的跨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学校应加大跨专业融合的思想普及,并提供政策导向,鼓励教师自学其他相关专业。
四、结束语
        本文就智能制造的专业构建从智能制造领域内应用层面的具体问题出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现在主流机电类高职校的硬件资源与师资条件,建议以学习并改进高校目前偏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以此为引导,加大其基础教学的学习,将复杂的技能知识以简明清晰的形式呈现至课堂,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配合大量成熟的商业应用案例,充分考虑高职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的本质特性,注重学生关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技能也能掌握学习方法,成为真正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做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工信部联规[2016]349 号.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Z].
[2]王浩,吴共庆,胡学钢,姚宏亮,李培培.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识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 [J]. 计算机教育,2019(2):112.
[3] 朱立达 .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启示 [J]. 山东化工 ,2020,49(1):187-188.
[4] 彭友华 .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探微 [J]. 教育现代化 ,2018,5(52).
[5] 王敏杰 . 创新“寓教于研”高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6):80-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