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俊伟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214028
[摘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未贯通,分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未形成,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还有待提高。树立正确的师资观、治理观、发展观及创业观,利用好“外引”和“内培”两类师资力量;树立创业观,加强融资,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需求—技术—应用和预见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两种技术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意识转变;培养模式
一、职业教育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全形成
目前,中职—专科、专科—本科、本科—研究生两两之间的培养机制已基本建立,尤其是本科选拔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中职—专科、专科—本科之间的衔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全形成。
(二)未实现差异化教学,教材缺少关联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建设和教书育人方面同等重要,但是类型不同。
职业教育应用型的教育属性决定了他与本科教育相比,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应更强调与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并最终体现为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多元化;与中职教育相比,虽然同属职业教育,但更凸显人才在知识、理论掌握上的高层次性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能够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城乡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并且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是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升级、技术研发,要培养服务当地社区和区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
普通本科教育和普通研究生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不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评价方式等都应该存在差异。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未实现差异化教学。职业教育的教材与产业联系密切,重现象,轻理论。专升本大多采用普通本科教材,理论程度高,重理论的推导,轻现象的描述,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个别教材与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联系。所以教材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密切的联系。
(三)重视学历的提高,忽视技能的深造
目前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和本科院校开展“3+2 ”“ 4+0 ”联合培养,给部分想继续深造的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同时,对于社会来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负担。但是很多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能否在本科阶段顺利毕业,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是专升本的升学率,本科院校关注的重点是从高职院校升入本科的学生毕业率。这与高职院校的使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背道而驰,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初心。
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贯通培养上,必须始终坚持以“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在学历提高的同时,以高职学生密切联系企业、联系社区为优势,以获得的理论学习为指导,继续深造技术技能。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未打通。
二、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建设意识
(一)师资观:兼职与专职
一是加大“外引”力度,提高教师整体实力。职业学校相对于985 、 211等一流本科院校,在人才吸引方面是其弱势,无论是科研平台的提供、薪资待遇、发展渠道等各方面,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稀缺人才在高职院校受聘专职的可能性较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打造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外引教师为有效补充的教师团队。
目前,高校的人才管理方式主要有在编、人事代理、长聘这几种方式,其中在编和人事代理占绝对比例。而要汇聚一批一流的高水平学者、高技能专家,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师事业编制对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思想禁锢,改革原有的管理制度,拓宽人才管理方式,采用兼职的方式,从一流高校引进研究生导师、学者等,从行业企业引进产业教授产业导师等
二是加大“内培”强度,激发教师发展潜力。原有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中坚力量。首先,通过出国进修访学、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校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骨干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科研水平。其次,通过邀请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技术沙龙、下企业锻炼等形式,接触企业的技术前沿,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突出教师的“跨界属性”和“技术属性”,提高教师的技术层次。
再次,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提供教师公平公正的晋升平台和发展平台,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
(二)治理观:开放与融合
职业院校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化程度更高、融合度更深的体系在这个新型机构中,职业院校相对于企业、政府及本科院校必须更加具有创新意识,而且应
该是这个平台的主导者和核心。所谓开放,主要是针对这一平台的职业院校的开放。一是空间与时间的开放。职业院校的实验室、教室、办公室等在职业院校的统一管理下对于任一构成者都应该是无边界的,对于有利于目标趋向的任一活动在共同协商的时间范围内都应该是无限制的;二是线上与线下的开放。尤其是智能化的发展,线上的开放显得尤为重要。共同开发智慧平台,学生共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无限次学习,企业、专家、学者技术共享,成果共享,技术壁垒共同攻克。开放是手段,融合是结果。在价值取向相同的范围内,注重融合的重要性,求同存异,追求深度融合,开发一套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
(三)发展观:需求与供给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行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而低端技术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给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提供了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职业院校更加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培养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职业院校建立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应同时体现“高层次”“高技能”“高专业水准”,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在技术研发服务中,必须摒弃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模式,应从需求出发,逐步建立需求—技术—应用的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从而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要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一是从行业企业的现状出发,由企业提出技术问题,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回到行业中检验,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思路。二是要有技术预见,提出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区域内甚至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技术。采取预见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