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涛
长春市消防救援支队,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勤保障工作是消防作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近年来,战勤保障队伍在参与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和各项大型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在大应急、大保障的新形势下,建立与灭火救援作战任务相适应的战勤保障力量体系,是“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好职责使命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战勤保障;能力建设;提档升级
前言:近日,辽宁、四川等总队相继出台了战勤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职能任务、人员配备、等级响应、日常训管等进行了明晰和规范。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所在长春市消防救援支队及多年战勤保障工作经历,通过调研与分析,对如何加快战勤保障能力建设提档升级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战勤保障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6年,长春支队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型工程机械建设现场会,全面推广了队伍组建、装备建设、保障功能等经验做法,为全国消防战勤保障队伍建设提供了“长春模式”。近年来,支队战勤保障队伍逐渐壮大,截至目前长春支队共有各类保障类消防车50余辆,储存器材共10大类,218种,10096件套,储备各类泡沫70余吨。涵盖物资储备、遂行保障、饮食保障、车辆装备维修、“两室一站”等多个保障领域,主要为全市各类灾害现场和大型活动提供后勤保障,为随时跨区域战勤保障增援做好准备,并在一次次灭火救援现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黄明书记要求的大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如何能在“全灾种、大应急”中发挥战勤保障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当前我们战勤保障队伍的薄弱环节
(一)运转机制和职能定位还不是很明晰。长期以来,我们的战勤保障工作是被动的、单一的,都是保障大队的“单打独斗”,特别是改制落编后,支队成立战勤保障处(科),原战勤保障大队改为重型机械工程救援大队(仅限一、二类支队),战勤保障编制缩减,人员缺失,装备技术干部发展受限,新成立的重型机械工程救援大队职能如何定位,战勤保障队伍和指挥体系如何高效运转还没有进一步明确。
(二)战勤保障专业人才和能力水平还有所欠缺。在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的需要,各类“新式武器”日益增多,如无人机、各类侦检设备、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等高精尖装备对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化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支队装备器材的配备与实际操作人员不成正比,特别是工程机械的操作人员、饮食保障的烹饪人员和装备技师缺口较大,且保障人员能力水平还有所欠缺,在开展保障任务时存在能力不足,使不上劲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勤保障力量的壮大,也制约了战勤保障体系的发展。
(三)部分实战化保障能力还有待提升。在 “跟进及时、反应灵敏、供应到位、保障有力”上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在车辆抢修方面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一些进口的车辆底盘、泵、炮以及进口器材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二是装备物资运输能力缺乏,目前支队虽然配备了四台物资运输车,但也仅限于一次性运输地震救援器材箱和小推车等,对冲锋舟、叉车等大型装备物资缺乏有效运输工具。三是大型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实战能力不足。
我们的日常训练仅仅停留在挖土、填坑、上下车等,在救援现场实施精准破拆方面的能力和实战能力亟待提升。
(四)战勤保障社会联动机制发挥还不够明显。长期以来,我们与社会联动单位之间的沟通还停留在“点对点,人对人”、“签订协议”的方式,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完善、协调的联络机制。缺乏对社会联勤单位的强制约束力, 存在“联而不实”的现象,目前我们亟待建设一条“线性”指挥体系,以确保在大型作战时能独立发出保障命令, 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结保障力量、规划保障区域、分配保障资源, 为救援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战勤支撑。
三、提升当前战勤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战勤保障层级建设。按照职能任务拓展的需求,根据各类灾害类型救援的保障特点,聚焦“高低大化”等灭火救援任务的保障需求,结合支队“东南西北中”五大片区实际,开展装备物资层级化储备保障模式,即“1+5+18”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即:“1”是依托重型机型工程大队做大、做强支队级综合保障队伍,按照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建设标准及要求,在装备、物资、保障功能等方面达到立足全市、辐射全省的目标;“5”是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作战区域,结合“高低大化”、“重大危险源分布”等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通过广泛调研及大数据应用,坚持任务导向,选择5个大队升级为片区级保障队,推行专业队、片区主要大队的模块储存、机动遂行、自我保障等模式; “18”是夯实18个大队级基础保障功能,落实辖区大队灭火救援保障的主体责任,根据消防站布局、任务量和辐射范围,按要求储备基本防护及器材物资、选择下属消防站推行“站点合一”,承担本辖区战勤保障任务,全面建成层级分明、多级联动、具有区域特点的完备的战勤保障力量体系。根据“1+5+18”建设情况,逐步实行I、II、III级战勤保障响应模式。
(二)进一步强化人员编制,增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一是结合目前战勤保障队伍人员编制不足的瓶颈情况,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征召地方有维修、驾驶、烹饪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战勤保障队伍,缩短人才培养时间;二是采取自训与外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定时请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集中开展技术培训,持续开展“一专多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并鼓励指战员积极参加各类技术等级考试和技术资格认证;三是建立健全的用人留人机制。增强战勤岗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对业务精通、能力突出、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的战勤保障人员,真正做到“优必留、留必用”,从而形成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整合后勤服务保障功能。以建设“大后勤、大保障”的思路,把战勤保障的范畴拓展到整个后勤工作中,将后勤工作日常的车辆装备巡检、战斗服清洗、“两室一站”服务、被装物资发放、后勤业务培训等多项日常保障任务及人员整合到战勤保障职能,进一步完善战时保障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平战转换”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和管理制度,按照“平时保执勤、保训练、保生活,战时保打赢”的基本原则,提升战勤保障工作的服务保障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强有力的社会联勤网络。自我保障是基础,但是要做到“大后勤、大保障”我们的力量甚是薄弱,必须依靠社会资源这个广大平台,把后勤做大,让服务跟进,树立“消防保障社会化”理念。杜绝以往消防一家“单打独斗”、签协议、搞演练的面子工程。在政府层面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在应对突发的重特大灾害事故中各方力量的职责、任务,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联勤联动机制。使社会单位真正连起来、动起来,并体现我们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