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5058319701206XXXX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能提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对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加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转变,才能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尤其是在当前现代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的形势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给土地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应该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管理的特点与要求,促进土地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增强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性的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管理;经济发展;新常态
引言
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有着多年的经验,管理效率也获得了稳步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消耗高,产出较低,不利于土地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土地管理效率,使得土地管理能够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1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土地管理中缺乏规范性。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与内涵,在土地管理中受制于眼前经济利益,导致工作规范性缺失的问题较为严重。未能对农民进行专业性指导,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无法采取合理的奖惩措施,使得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其次,城乡土地的集约化管理程度不足。在城市土地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对于土地管理的集约利用缺乏重视。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缺乏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与认知,未能考虑到土地资源的长远利益。与此同时,相关制度建设缺乏活力,比如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和宅基地审批制度等,都存在创新性缺失的问题。
2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对策
土地计划管理是在满足相应的土地利用目标基础上,在后续一个时期内发挥土地功能,对其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等制定科学的规划。作为一种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存在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其中宏观管理就是国家机构通过土地管理利用规划及其他经济、行政、法律方面的手段提升宏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微观管理就是土地使用单位、个人对其所使用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合理选择土地使用方式,合理规划土地空间布局,采取科学、有效的利用措施获取最为高效的微观经济成效。在此过程中,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内容,合理转变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要素,实现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工作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当前土地资源的社会需求以及经济需求,并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合理选择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布局的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获得最高的经济成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人口结构、经济形势、地理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调研,明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的运用方式。树立行之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加强对土地资源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复投入问题和不合理应用问题,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对原有耕地和林地的影响,对低效土地加强改造,并提高新增用地效益,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避免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实现土地资源应用的绿色化和科学化。
2.2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应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防止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状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制定管理标准时,应该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之间的联系,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在对管理新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推动实验区的建设,逐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科学性。应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强度及总量,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升,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充分融合自愿性政策工具与市场性政策工具,构建“政策加控制”的新型运行模式,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2.3使用高效的管理措施
当前国家土地管理具体工作应结合经济发展实况,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耕地的补偿管理机制。通过跨区域对耕地指标进行调节,打造农田示范区域,强化土地的建设管理。对耕地等级、结构布局、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使用“废地复垦”和“迁村腾地”等管理措施,促使“迁村建镇”具体工作有效落实。同时将整合、治理农村土地与城乡建设的土地使用增减情况挂钩。加大对城镇中各类低效用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不同区域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农业形成集中产业化、工业集中规模化,将各类闲置土地资源盘活,释放出更多应用于经济建设当中的土地资源。
2.4管理评价体系的创新
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存在项目建设需求多与土地资源少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国家层面可对土地进行区域总量控制,做好相应的地区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审批与用地规划的平衡,并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针对部分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审,针对土地选址、利用规模、投资数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确定是否要进行立项或供地,强化对产业、项目、规划等方面内容的管控及规划,根据相应规划控制项目建筑密度、投资总量。
2.5强化耕地保护
为解决农村土地管理问题,应采取以下管理工作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①强化制度约束,保护耕地、针对弃耕农户,应收取农业税;种植农户提供耕地补偿以及粮食补贴等优惠政策。将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完善耕地主体的责任机制,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促使社会经济发展;②加大智慧农业发展力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等,促使农业实现智能化管理。使用可视化的管理方式,通过远程诊断和精准测量,制定出农业灾害预警机制,促使农业高效生产,提升耕地经济效益;③促使农业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应结合土地经济与农业经济,制定出共同发展管理政策。例如:保障价格机制基础上,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交易价格,让农民受益,激发其保护耕地意识。此外,国家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使农业经济与耕地保护之间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农民自主履行保护耕地义务。
结语
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才能使其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管理缺失规范性、节约化程度低和制度缺失等,是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和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等途径,促进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孔伟,张飞,郭杰,欧名豪.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研究[J/OL].江苏农业科学,1002-1302.
[2]孔伟,张飞,郭杰,欧名豪.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研究[J/OL].江苏农业科学,1002-1302.
[3]上官明宗.新经济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探讨[J].低碳世界,2017(2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