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馆教育领域馆校结合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戴璐璐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与教育水平在国家综合实力上体现的愈加明显,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教育,促进馆校结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合肥市科技馆  安徽省  23003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与教育水平在国家综合实力上体现的愈加明显,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教育,促进馆校结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本文具体分析了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技馆教育领域馆校结合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领域;馆校结合;实践
        一、引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科技馆教育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馆校结合教育,旨在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馆校结合是科技馆与学校互相合作,让孩子们进行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孩子们科学素质的提升。
        二、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教育主要指的是在各类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属于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有着固定的场所和明确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学校开展科学教育,都是根据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和非正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创双赢。
        其次,科技馆是校外教育资源,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它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使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科技馆开展科技教育,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引导他们去观察,培养他们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思维品质。科技馆能够有效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之处,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要支持力量,因此科技馆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三、国内馆校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馆校结合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目前尚缺乏第三方组织和国家的介入,缺乏对应的组织保障,课程体系并不十分成熟。
        在组织保障方面,科技馆方面与教师的沟通并不充分,学校教师引导作用较少体现。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视觉浏览,对展品的观察时间较短,基本没有时间阅读说明牌,走马观花,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主要负责督促学生快速浏览展品,并没有与讲解员沟通或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国外的科普场馆,往往要求学校团队在参观之前必须与场馆工作人员举行研讨会,一起探讨活动方案,了解校方需求等。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如果学校团队没有提前联系商讨,该场馆则会拒绝学校团队的参访请求。
        在移动场馆和资源借出方面,我国科普场馆往往没有提供教师的在线注册平台,教师出借场馆资源没有对应的途径。一方面,我国的数字科技馆等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科普大篷车的数量有限,一辆科普大篷车往往一天最多接待4个班级。并且,科普大篷车里的展品资源有限,这对于场馆扩大展品的外延功能是一个损失。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教育培训功能较弱。在国外的馆校合作中,教师往往通过申请或选派,就可以学习特别设置的教育课程,获得专业发展,并且参与科学研究等额外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津贴。教师在场馆学习中可以得到提升,获得教学资料和教学策略。虽然我国也开展了许多关于场馆的教师培训,但是培训并没有详细的训练体系,主要是听讲座、现场参观等浅显的方式。
        在平台搭建方面。我国的馆校结合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很少有拓展性的实地探索活动,即使是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也多在场馆内部完成。


        四、科技馆教育领域馆校结合实践和探索
        1.我国科技馆教育领域馆校结合的试点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开展,更好地利用科技馆资源,尤其是科普资源的优势向中小学开放,给中小学学校科普教育服务,加快了馆校结合的进程,使校外科技活动和校园科学教育实现了良好的衔接。2007年到2009年,我国开始了“科技馆进校园”的试点工作,全国将近48家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都参与了试点。2010年到2012年期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馆进校园”二期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强了科技馆在科学教育工作中跨部分合作的意识,建立了初步合作模式;科技馆也开始采用通过项目的方式促进科学教育活动,利用场馆资源带动科学教育活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能力建设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
        2.馆校园结合实施的具体措施
        其一,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科技馆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小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进行和科技馆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技参观学习。科技馆展示厅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知识规律,布置空间结构。
        其二,科技馆工作人员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一起参与科学课程的开发。组织科技馆工作中到学校课堂对教师与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不但能够提高科技馆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其三,科技馆应该给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学校自己设置主题,专业教师组织学生群体进行项目合作,在科技馆开展科普特展活动,把自己制作的创意手工或者科学试验进行展示,科技馆为其提供充足的设备,同时开展宣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广大社会群体都能来分享学生们的科技劳动成果,从而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其四,科技馆应该重视创意思维模式在未来科技馆发展的地位。科技馆要转变传统的讲解演示教育模式,实施引导启发青少年学生思维,开展探究学习模式,深入挖掘展品资源,开展创意性教育活动,多角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其三,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合作平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科技馆的活动开发设计者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馆内部员工,应该积极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其中。吸收学会力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学老师、科普志愿者,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骨干教师、科普研究生等资源到活动中来,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背景和专业知识,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目前科技馆除了节假日招募的展厅服务志愿者,还可以招募一批以大学教授、退休教师为主的科普志愿者,指导和帮助日常的科学活动。同时,每年可以有一批教育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在暑期来馆进行实习体验,利用自身专业,发挥创意,参与到校园活动开发中。
        其四,加强馆校结合活动反馈机制的设立。目前对于活动事后的总结、反馈做的还比较欠缺,缺乏事后反馈机制的建立,活动结束后效果和反响如何不得而知。学生是我们的馆校合作活动的主要目前群体,设置活动调查表和反馈意见表,布置一些适当的家庭作业,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学习。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学生们填写反馈意见表或观后感,及时与带队老师和家长进行了解沟通,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和参观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对活动安排进行修订和合理规划,查漏补缺,充分利用场馆课程资源,开发出更加定位精准的科学实践教育活动。每年寒暑假期间,科技馆可以与对外联络部和展教部会联合开张暑期活动问卷调查。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进步互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科技馆应该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为中小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也推动科技馆自身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松,肖芮,王梦倩,崔鸿.指向“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的馆校结合项目设计[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5):5-14+92.
        [2]陶思敏,戴静.对接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对于“馆校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04):53-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