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面花是北方农耕文化下人们对食物的崇拜与祭祀文化的衍变,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集食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风俗礼馍。最早记载于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幞,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尤为盛行,中下游的渭北明珠“蒲城”,更是对它有着独特的称呼“花馍”。
关键词:蒲城花面;独具特色;传承性
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它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产小麦、玉米,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是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集结之地,又是北连陕北高原的咽喉要冲,汉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亦交融于此,构成了蒲城传统饮食文化的繁荣;它的境内坐落着唐五陵,历经过繁复庄重的祭祀活动。蒲城面花的制作和使用正是起源于唐皇陵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牲畜等习俗。后,随着皇陵祭祀的不断发展与陨落,面花这一艺术瑰宝也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再沾染上地方文化特色历经千年,遂渐衍变,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蒲城面花“花馍”。
1 蒲城面花的技艺特点
1.1 用料
蒲城面花以当地优质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在实际制作中又有着更为精细的分类:发面与死面。发面是经过完全的水、面粉、酵母等发酵形成的面团;死面则与之相对应的,是没有经过发酵的面团。
发面多用于面花的底座、造型较少的礼馍等等,这是因为酵母分子在对面团进行充分发酵之后很难保持原有造型形状,所以艺人们多用它制作一些经过发酵膨胀后更容易保持造型的底座、礼馍等。
死面多用于面花的造型,因其没有经过发酵,做出各种造型后便不会发生变形,更有利于艺人进行艺术创作,所以我们看到的造型精致的面花大多数就是用死面制作而成的。
1.2 造型
面花在实际制作造型中使用的器具多是日常常见的刀、剪、梳子、针等。在制作中,艺人需凭借多年的丰富经验和灵性,掌握好“面”的软硬程度,用揉、搓、捏、剪、压、修、挤、切、擀、点等多种手法技巧,创作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巧妙的将美食与艺术融为一体。
.png)
蒲城面花根植于当地,在造型上既具有北方地域特色与久远传承的朴拙大气,又有着艺人多年研修融入现代风格的灵动多变,作品形态逼真,古朴可爱。蒲城面花的体积尺寸大小不一:有的小巧玲珑,可于掌上把玩;有的端庄大气,尽显人文特色,其形其态,多端变幻,尽在艺人掌控。
1.3 上色
蒲城面花上色分两种:一种为纯观赏性的,多用化学颜料,可长时间放置而不变色,缺点就是不可食用;一种则是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常用原生态的红萝卜、菠菜、火龙果等水果蔬菜替代颜料,营养健康无污染,缺点则是易褪色。所用色彩多为“红黄绿蓝紫黑”几种。
.png)
上色是给面花装饰和点缀的主要程序,一个作品的美感关键在颜色的调配和轻重的把握。在具体上色过程中,使用化学颜料的多用各种毛笔、彩笔作为工具给予作品精彩纷呈的视觉变幻,用笔也有一定的讲究,粗笔用来给大面积的面花上色,中笔用来给小面积的面花上色,细笔用来勾线和点缀。上色时过度色非常关键,过度色把握好了,就能使面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否则就会显出呆板无趣的样子,这就端看艺人的悟性与灵性了。而使用原生态水果蔬菜上色,则是提前将它们榨汁和面进行掺补,让色彩从内而外的表现出来,再经过艺人们的揉、捏、剪、压,一个个既好玩又有趣的小猪、小兔子、小马……就足以让不爱吃主食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大快朵颐了。
2 蒲城面花的内容
蒲城面花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共挖掘创新出“吉庆有余、盛世中华、五谷丰登、聚宝盆、八仙过海、招财进宝……”等等涵盖庆典、祭祀、贺寿、红白喜事、四时八节等五大类的60多个花色品种。
3 蒲城面花价值
蒲城花馍传承悠久,作品古朴大气,神态逼真,色彩绚丽,极富民族特色,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强的冲击性,有很大的文化活态传承性,对蒲城面花的保护既可以丰富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
4 蒲城面花发展情况
面花,一直是蒲城及周边县镇每家每户逢年过节遇事(红白喜事等风俗被称为“遇事”)都必有的“礼品花馍”。节日里,巧媳妇们都会制作一些,好用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倘若“遇事”了,就会请上附近的能人巧妇,帮忙制作花样更为精美繁复的花馍,真可谓会者繁多。及到现在,送花馍的习俗依然存在,人们却少有自己制作,多为购买了。
结语:现今,蒲城面花已于2019年成功将项目申报列入渭南市非遗保护名录。为了使这一非遗文化继续闪耀渭北,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蒲城花馍登上了中央13套、陕西新闻、渭南新闻、蒲城新闻等多家媒体频道;在黄河金山角面花邀请赛中荣获二等奖;参加了国家粮食厅、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2019渭南国际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大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