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雅安公司纪检监察室 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微腐败”即在基层组织、单位中出现诸多的情节较轻的腐败问题。“微腐败”涉及的范围较广、形式多元,其主要原因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亟待增强,怎样全面地掌控基层“微腐败”新动态,使用针对性的手段遏制“微腐败”问题地扩散,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中国移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就“微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微腐败;治理;对策
1.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现如今,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极其严峻,要想稳固压倒性态势、获得压倒性胜利就需要坚定信念。以中国移动教育、防控、惩治、问责为一体的反腐倡廉工作体系,加强对基层微腐败监管力度,深入到部门及区县分公司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一线实际情况,提升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防“微腐败”问题发展、演变为“巨腐败”,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开展基层“微腐败”问题治理机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对研究课题的相关要求,雅安分公司结合实际,选择《中国移动基层“微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作为课题,其目的和意义是:
2.1从全局观念看
“微腐败”现象看起来不严重,其实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损伤人们的切身利益,损害了老百姓们的获得感以及幸福感,辜负了基层群众对党给予的信任。近几年来,基层出现了部分“微腐败”、“小官巨贪”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百姓们的现实权益,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无助于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地建构,激起老百姓们的不满,因而一定要重拳整治。
2.2从企业利益看
企业内部严重的腐败现象一般就是从微小的“微腐败”滋生的,其常常出现在基层员工周边的不正之风,尽管不会如同“老虎”“苍蝇”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可憎可恶,其与基层员工联系紧密,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形式较为多元,整体的繁衍派生能力较强。导致企业内部生态的恶化,对外影响公司形象,对内影响员工正常的生产工作,同时,也会波及、损害广大的客户的利益。相关的工作人员务必要洞察其特征、熟知其成因、寻找解决的办法策略。
2.3从个人发展看
“微腐败”折射出的“贪便宜、图小利”等思想行为,往往是个别基层员工走上腐败的伊始,许多员工由此走上不归路,最终断送职业前程。在源头上遏制住“微腐败”,坚持将“微腐败”问题发现于小、发现于早,监督于小、监督于早,对于保障公司干部员工职业发展和美好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基层“微腐败”问题出现的主要成因
3.1法纪意识淡薄
企业中滋生的官本位观念对基层干部员工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标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干部员工认为,公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吃点喝点玩点不算啥,只要不进个人腰包,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始终认为法不责众,法不责微;部分人觉得较之于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少,捞点小油水只是另一种补偿,这种观念地滋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反腐倡廉的进程。。
3.2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不能因为“微腐败”的细微、难察觉、不易管理而放松警惕。部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领导干部在“微腐败”方面践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担当观念亟待强化,部分关键性的领域以及核型岗位的权力无法获得合理地监管和约束。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及管控还存在部分薄弱性的环节,对“微腐败”问题的责任追究强度亟待升华,监督机制不够严密,部分机制过于概括,无法细化执行。
3.3惩罚不严
考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发生在干部员工周边的“微腐败”案件的查处难度系数较大,因而很难彻底解决腐败的问题。个别基层单位办案措施不力,办案手段落后,致使案件不了了之,特别是对于“微腐败”,部分干部员工总是觉得“微腐败”问题可大可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微腐败”一般会打着“人际交往”的幌子,惩罚过轻、偏软的问题依然存在,造成“微腐败”问题频频出现。
4.基层“微腐败”问题治理对策及方法
4.1完善制度明确“微腐败”治理标准和要求
(1)健全制度体系。制度是执行的前提和标准。抓好“微腐败”问题治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要搞清楚“微腐败”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行为,对“微腐败”范畴以制度文件形式给与明确界定。同时,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依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搞好科学论证,大范围地征集各方意见,系统比较有关制度,让各个制度之间相互匹配,相互衔接,进而构筑起诊治“微腐败”问题的机制防线。
(2)建立完善考核机制。着重强化考核方式的革新以及相关激励机制地践行,其考核的方式可以从事后考核转变至事前、事中考核,开展月度检查、半年公示以及年终总结表彰,对成绩较为突出的人员予以奖励,而针对无法完成任务的人员进行相应地追责处理。
(3)健全监督机制。要拓宽监督途径,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干部员工、群众信访监督渠道,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微腐败”的苗头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干部员工的行为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
4.2治理“微腐败”问题具体做法
(1)抓好教育,推动教育引导入脑入心。通过支部党员大会、员工大会、部门例会等例行会议,常态化抓好干部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党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公司规章制度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树立正确权力观,行使正确的权力职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远离“微腐败”。
(2)夯实责任,推动“微腐败”治理压力传导。秉持“主责在党委(党支部)、核心在压力传导、落实在基层一线”思维,大力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至底的责任落实机制。一方面,灵活地应用约谈、诫勉、述责述廉等多种手段,促使各级党委党组切实践行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纪检监察单位还需要重视主责主业,利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面地应用批评教育、约谈函询、诫勉谈话等多种手段推进监督执纪工作,将任务分配至每一名基层干部员工身上。
(3)做牢防控,运用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抓好关键少数。针对“微腐败”易滋生的领域,针对关键岗位员工,依据业务特点、管理特点、问题特点等实际情况,将防范廉洁风险的管控措施嵌入到业务流程,将“微腐败”遏制在萌芽状态。不仅如此,要保证“微权力”运行高效规范。大力推行践行事项审批制度,在权力运作过程中提倡“三化”(权责清单化、运行透明化、监督民主化)。
(4)仔细监督,始终保有惩治“微腐败”高压态势。不仅如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加强日常监督,延伸监督触角。“微腐败”表现形式多元,具备点多面广、手段更新快和较为隐蔽的特征。所以,务必要实现监督管理的日常化,向基层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监督。利用好基层纪检委员以及兼职纪检监察员的职能,切实发挥其基层“探头”监督作用,保证对问题频出、多发岗位及人员的系统化、全面化的监督,严厉惩处“微腐败”。
(5)惩防并举,问责必严。针对有损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利益的问题,务必要仔细严查,创造一个打击与预防“微腐败”的良好氛围。秉持查处一批,教育一片的基本原则,构成严惩基层“微腐败”的持续震慑,营造反腐倡廉的俱佳氛围。
5.结语
综上所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微腐败”问题的有效治理正是其基石。加强公司内部基层“微腐败”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是基层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最佳切入口,是中国移动基层干部员工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最佳体现,是对广大干部员工的最实际保护、最真切的关爱,更是保障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纪委监察室《典型问题及案例汇编 》(引用日期2018年9月4日)
[2]刘升.坚决杜绝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J].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9(1):45-46
[3]李靖,李春生.我国基层官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发展逻辑及其多中心治理[J].学习论坛,2018(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