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乡镇文化建设的结合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杨军
[导读]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如何建立起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摆在乡镇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桂平市木乐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  537202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如何建立起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摆在乡镇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针对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乡镇文化建设的结合展开了相关的论述,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乡镇文化建设
        引言: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与民间、发展于社会的行为。所以,优秀民族文化是支撑乡镇文化建设的顶梁柱,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独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加强优秀民俗文化在乡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得乡镇文化更加丰富、传统、有内涵。
        1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发扬乡镇文化
        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上千年历史沉淀的不在少数,这些文化脉络能够很好反映农村历史发展进程,乡镇文化是国家的文化财富,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和发扬乡镇文化,保护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不流失,无论是对于世代居住在本地的村民,还是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营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原则,大力宣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來建设乡镇文化,做好文化宣传工作,摒弃落后封建的文化,弘扬积极健康的文化,有利于推动乡镇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乡村氛围与良好科学的社会风尚。
        1.3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农村文化基建设施
        虽然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得不到足够满足。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迟缓,基础文化设施不健全,没有载体来开展文化活动,导致大多数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升。通过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推动和完善农村文化基建设施,利用这些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服务乡镇人民从而为推动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提供先决条件。
        1.4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我国城乡差距都较大。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发展仍与城市相差较大。加上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发展飞速,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就更加明显。与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不符。通过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逐渐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还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文化繁荣促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
        2优秀民俗文化在乡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国家政策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奠定,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作为基础,如何发展经济。通过发展乡镇文化建设,可以将国家有利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达给群众,使得群众能更好的响应国家号召。而推动乡镇文化建设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和发展当地的优秀民俗文化,这能让村民们能更快、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国家政策,积极地融入到乡镇文化建设中。
        2.2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道德修养。基层群众受条件限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建设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在呼吁乡镇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群众文化的建设。群众是组成乡镇的根本,做好群众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乡镇文化建设。乡镇上文化活动设施少、活动单一,基层群众没有可供娱乐的方式,造成了赌博之风盛行。

村尾村头随处可见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赌博,赌博的方式也花样百出,而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村委乡政府可以在本地宣传当地的特色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和趣味比赛来加深基础群众对于优秀民俗文化的认识,群众通过参与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还为了乡镇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3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增强乡镇文化建设中的民族自信。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乡镇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占据着乡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优秀的民俗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淀,逐渐演变成当地的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是教导与指引当地人的一种文化符号与信仰,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和敬仰,也是当地人们自身内涵的体现,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形式,增添了民族自信。
        3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乡镇文化建设的结合思考
        3.1提升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作为民俗文化传承日,在市县区甚至乡村开展民俗文化宣传、教育与展演活动。让更多的民众知晓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让广大人民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的同时,激发起对的优秀民俗文化项目的珍惜和保护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感,借以推动民俗文化建设。同时,要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教育,了解与掌握当地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培养永不枯竭的鲜活人才。其次,大力培养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民俗文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正面引导民众主动克服对民俗文化的自卑心理,积极树立和培养村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增强保护的责任感和传承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民俗文化尤其是特色项目的拥有者才能真正认识到其文化价值,才能自愿而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积极的传承,进而促其不断创新与发展。
        3.2政府应注重挖掘、引导、支持优秀民俗文化。近年来,政府抓紧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多注重乡镇间优秀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逐渐消失。这种“失落的文明”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督促各乡镇文化部门实地考察、实践、发掘优秀的民俗文化,加以传扬、普及。设立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建立阅读室等文化活动阵地,开展各种趣味习俗知识竞赛,多鼓励群众参与其中,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发展。
        3.3结合现代化方式传播优秀民俗文化。优秀民俗文化与乡镇文化建设结合过程的主要阻碍就是传播问题,普及不到,工作无法推进。新时代就要新发展,民俗文化传播应懂得变通革新,通过网络加以传播,可以通过政府、各乡镇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普及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民俗文化的存在,支持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4鼓励更多人学习、传承优秀文化。优秀民俗文化面临着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难题。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年轻人多学习、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通过政策吸引、技术支持的做法,吸引更多人参加、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内容,使得优秀民俗文化得以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3.5利用优秀民俗与乡镇文化结合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优秀民俗文化是当地独有的特色,可以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带动群众们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比如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根据当地的风景特色与流传的民俗故事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创新制作个性鲜明的旅游工艺品、特色小吃、发展农家乐等吸引游客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引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
        4结语
        总之,民俗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财富,想要发展乡镇文化,势必要结合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政府应加强重视、相关部门应做好带头作用,引导群众热情参与到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中来,使优秀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乡镇文化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明亮.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神州旬刊,2018(06).
        [2]陈雯.浅谈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活态保护[J].大众文艺,2019(11).
        [3]李国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J].群文天地,2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