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耿凤伟
[导读]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现状与技术内容进行分析。
        齐齐哈尔市垃圾处理公司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现状与技术内容进行分析。首先是阐述了当前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工艺现状,其次在详细地对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解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现状;技术探讨
        1 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当前我国垃圾渗透液处理技术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对这些工艺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化学混凝沉淀
        此类方式主要是通过向垃圾渗滤液中添加混凝剂或气浮剂,进而借助于沉淀反应以达到去除污染或是有毒物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种处理只是预处理的一部分,而要达到系统化的处理效果,后续的衔接工艺处理也应确保高效。另外,这样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于最后污染物的分离。一般是在一定的化学物质建构体系之下进行,从而确保最终得到的分离物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而这样的一种处理,整个过程并未产生任何有害的物质,因而并不妨碍后续的生物处理。
        1.2 吹脱法
        此类方式主要是立足于垃圾渗滤液水质中NH3-N含量较高的特点而设计。具体来说,其主要是通过浓度之间的差额,以添加碱的方式生成NH,进而达到由液态向气态的转化。综合来看,此类方式经济成本较低且操作便捷,同时也能够与其他方式衔接使用。另外,此类方式除了能够去除NH3-N,其对于苯酚等毒性较大的挥发物质处理效果显著,而这样的效果也有助于后续的各类处理。
        1.3 催化氧化法
        此类方式主要在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环节使用,由于垃圾渗滤液中存在较多难降解的有机物,而通过催化氧化的处理,则能将其中难降解的成分去除掉,如此也就使得后续的降解处理变得简单方便。
        1.4 生化法
        此类方式在当前的垃圾渗滤液处理中使用频度最高,具体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好氧或是厌氧的反应来达到降解渗滤液中的COD和其他污染物的目的。然而垃圾渗滤液还有一个较大的现实问题,较高的氨氮浓度使得生化反应无法有效地推进,而利用厌氧反硝化处理则能起到攻克以上难题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以生化方式去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水质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而要想有关指标合格,衔接生化和其他工艺较为适宜,且经过诸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当前工艺衔接较为常见的是生化与膜技术的结合,且有着不错的使用效果。
        1.5 膜处理法
        此类方式在当前的垃圾处理中比较常见,其主要是借助于分子分割以达到将诸如COD、BOD和NH3-N等有毒有害物质隔离清除的效果,而污染物主要被截留在浓溶液中,分隔出的另一部分清水则可直接回收利用。此类方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其获得的清水能够直接回收利用,但不足的是浓缩液的处理有待完善。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回灌法,尽管污染获得了控制,但是盐类物质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以致对电导率的积累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膜的产水率也因此大大下降。
        2 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
        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化学混凝沉淀法、吹脱法的使用频率较高,而这些方式多使用于预处理环节。以上谈到的催化氧化法由于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加上其对TN也未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因而当前能够作用于实际生产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生化法和膜处理法。在国内,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始于2002年,而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多个处理场,并且还拥有了诸多的工艺技术。

而今国内效果最佳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是以膜过滤技术为核心的工艺技术,其二则是以高效厌氧反应器等为基础保障的生化系统,其三则是立足于MBR工艺兼顾膜过滤的处理工艺。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究,以上三类处理工艺不管是操作效果还是娴熟程度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
        2.1 膜过滤技术
        此类技术处理效果最佳的工程项目是重庆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场,其主要采用的是蝶管式反渗透技术,具体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二级 DTRO工艺,并将6根膜柱设计为一组。整个过滤的进行需要使用高压泵加压到75个大气压左右,而膜柱的规格应满足209片膜且达到面积9.405 m2和透水率70~80 L /m2 .h以及透水率波动 10%的标准。对于膜的清洗,一般应将时间控制在1~2 h,而酸洗和碱洗的时间间隔则应控制在200~400 h和100~200 h,整个清洗的过程除了需要遵照既定的程序之外,还应添加专用的清洗剂和阻垢剂,以确保理想的处理效果。
        2.2 厌氧反应器和膜过滤组合工艺
        此类工艺技术的处理典范是广州兴丰垃圾处理场。其中的渗滤液主要由调节池进入到UASB反应池中,反应池中 COD负荷通常控制在10~15 kg/m3d,而对于BOD和COD的降解一般可达75%、70%。而后经过厌氧处理进入到MBR 系统进行生物反应,在此过程中将BODnCOD以及 NH等元素去除掉,而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平均在10.5 d,与此同时对于反硝化率的控制也要切实注意。由于MBR反应池主要是在好氧和缺氧的状态下交替运行,因而期间必定会出现氨氮浓度较高的情况,如此一来垃圾处理的生化系统必然会受到極大的抑制,为了防止高浓度氨氮对生化系统可能产生的抑制,MBR系统采用了高污泥龄设计(30 d),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反应器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为后续的技术处理提供基础保障。另外,通过这样的设计,较难处理的有机物也能得到有效的清除。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处理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垃圾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用,从而保证处理效果得到提升。
        2.3 MBR与膜过滤组合
        如果单纯是以MBR工艺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有机物生化降解处理以后并不存在浓缩液的处理情况,相对来说整个过程比较简单。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单纯地以其为主导并不能达到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而只有在NF、RO等后续处理完结之后才能确保以上技术排放的达标。该类技术工艺做得比较好的是北京的北神树垃圾填埋场,具体来说主要以MBR为核心加之纳滤等末端出水质保具体进行。由于此类系统主要是一种外置式的呈现类型,因而对于那些高浓度废水的过滤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在前置反硝化的处理模式可去除各类主要的污染物,而其中的污泥浓度等各个指标应控制在常规的标准。理论上来看,对于高浓度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大容积反应物对其稀释以快速反应,而要达到将生物毒害程度降低以致彻底消除的效果,其中涉及到的氨氮浓度以及酸碱性等应控制在适宜的区间,单就前者而言,一般应将其控制在100 mg/L以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3 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于垃圾的处理,我国的技术尚处于探索和初期发展阶段。垃圾的处理当中,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最为棘手,由于其中涉及诸多的污染物且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又极为复杂且无法达到既定的处理效果,而借助于多种工艺的联合目前看来最为适宜。不同于国外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我国在处理方式往往追求单独化处理,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且难以一次性处理到位。鉴于此,我国当前能够着力推进的是适应处理后与市政管网的合并处理。对于降水较少的北方来说,填埋场含水率相对也更低一些,因而采用更为经济高效的回灌法更为合理,即使其中涉及的防渗膜设计标准较高,且初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于长远来看却是最为经济实用的。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来说,最为科学的方式应是以具体状况为准采取最佳的处理方式,从而将渗滤液的产生概率降到最低,以确保垃圾处理的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娟娟.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路线的分析与选择[J].科技资讯,2010(15):150-151.
        [2]毛敏.国内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浓缩液处理工程现状与工艺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