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环境监测站 新疆昌吉州 831100
摘要:环境监测过程中如何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每一位环境管理人员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文中分析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探讨做好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水、气、声以及固体废物,为了在检测过程中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实验室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及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是常用的两种管理方式,文章将结合环境监测实际进行阐述。
1、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贯穿环境污染的全部环节,能够有效监测未发生、将要发生和已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环境监测就能有效反馈出所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参数变化,进而有效地进行环境污染隔离,这样能够减小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同时也方便环境污染原因的查找。特别是对于未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能够快速地定位区域,进而通过各类环境保护措施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甚至将环境污染在未发生之前消除,这样就能有效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
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而言,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前期的规划中考虑到环保的相关问题,才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判断城市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同时对污染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判断,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能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合理划分,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另外,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也是同步进行的,而这其中离不开环境监测的作用,它可以为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2.1人员因素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如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项目,每一个大分类还对应着更加细致的内容,这些监测都需要使用到相应精准度的仪器设备,并由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完成任务。如果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综合能力较差,没有完全熟悉监测流程,容易导致监测结果缺项、精准度低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出具报告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环境检测质量控制因素中,人员因素属于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2.2设备因素
对于不同的监测内容所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颗粒物浓度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颗粒物采集仪器,同时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用到分析天平、离心仪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的准确性,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将其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并且在仪器完成检测任务后,对其进行保养,以维持设备的工作状态。仪器设备保养和调试工作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3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应用到监测工作中的技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监测技术对于监测环境、监测目标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技术原则参考国家推行的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对应的监测手段。
2.4管理因素
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合理管控,如监测点选择、监测仪器选择、监测方法应用流程等,各阶段管理水平将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开展监测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循全过程管理原则,从样品点确定,到实验报告出具,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工作的参与。在完成每个阶段操作,并验收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子项目管理质量,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质量。影响到管理工作应用水平的因素较多,如监测设施、监测人员能力、监测环境等,也会给监测结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后续优化策略拟定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3、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
3.1 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监督
人员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的监督管理。
3.1.1 监督人员数量
实验室应根据分析项目、人员数量等现状配备相应的质量监督员。
环境监测分析过程中,大部分分析项目可通过分光、比色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完成,也有部分项目如重金属需要使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大型设备。实验室设置的实验监督员可以是熟悉整个实验室全部操作的人员,也可以是熟悉某个领域的操作人员,一般10 人左右的实验室可根据情况设置2 ~3 名监督员。
3.1.2 质量监督计划制订
实验室应在上一年底完成下一年度质量监督计划的制订,并确保监督内容覆盖实验室所有分析领域。制订计划应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执行时间、被监督人员、监督人员、监督标准等。监督计划制订过程中可参考已经完成的监督情况。对实验室容易出现偏差的项目、新项目、新设备、转岗员工等,可适当增加监督频次。
监督计划可由站内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班组长、质量监督员起草,但需经过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后才能实施。
3.1.3 质量监督计划的实施
监督员接到监督任务后,应根据监督项目,对照标准列出相应的实验关键要点,监督员应全程参与所监督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针对实验过程与标准的符合性进行评判,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监督过程重点对象是人员。因此当实验室有新员工上岗或新仪器、新方法投入时,应及时对新上岗员工进行不少于 3 个月的连续监督。
3.2 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3.2.1 质量控制计划制订
在制订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时,实验室通常会将质量控制计划分为外部质量控制与内部质量控制两部分,并尽可能地覆盖所有分析领域。
3.2.2 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由具有能力的机构组织多家实验室,对同一样品或多个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分为满意、有问题及不满意。这两种质量控制方式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也正因为如此,相比其他质量控制手段,其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在认证新项目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外部能力验证结果来支撑。
原则上在一个审核周期内(目前为 6 年),实验室参与的能力验证应覆盖所有认证领域大类。可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查询到其组织的当年能力验证计划,其中 A 类计划是认证过该项目的实验室必须参加的,可根据实验室情况选择参加B 类计划。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未组织实验室想参加的项目,可参加其他机构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组织的能力验证。偏远地区的实验室可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定期地组织区域内实验室间项目比对,以达到外部质量控制的目的。
3.2.3 内部质量控制
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标准物质、样品复测以及加标回收等都是常见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这几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因为人员比对方式简单易行,实验室以前常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近两年来,在人员比对的基础上,实验室更多地使用了人员比对 + 标准物质、设备比对 + 标准物质、人员比对 + 加标回收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
3.3 成品试剂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一些成品溶液存在保质期限较短的问题,如现购置的成品氮氧化物显色液,保质期只有 3 个月,经常刚购入就面临快过期的风险。针对这种试剂,可以考虑每次实验前用固体试剂现配使用。2019 年,实验人员分别使用成品显色剂与自配显色剂进行氮氧化物标准曲线制作,结果发现新配制显色液显色效果不低于成品显色剂。
结语
总之,质量监督、质量控制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过程中有效进行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可及时发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监督手段与控制方法也会日益改进,实验室各级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验室现状,选择合适的质控手段,不断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探讨[J].化工管理,2019(36):59-60.
[2]殷晟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策略探究[J].门窗,2019(23):225.
[3]王帅.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