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黄燕蓉
[导读] 摘要:工会干部队伍直接影响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这使得近年来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75
        摘要:工会干部队伍直接影响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这使得近年来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简单介绍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路径,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新形势;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前言
        结合《2019—2023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可以了解到,该规划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时代性、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更好适应工会工作面临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产业结构、职工队伍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新形势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存在较高必要性。
        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概述
        本文研究围绕“六位一体”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展开,该体系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训管理(含考核评估)、培训项目、教学基地六方面组成。培养目标指的是懂专业的工会人、有能力的职业人、讲政治的明白人;课程体系包括工会专业能力、职业心理能力、职业基础素养、政治素养;师资队伍包括专兼结合的工会师资,以及兼职的社会师资;培训管理指的是规范化的全流程管理;教学基地包括形势政策、爱国主义等外部基地,以及基层工会组织等内部阵地[1]。
        对于本文研究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来说,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属于体系核心内容,此外还包含培训管理、培训制度、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在具体的体系构建中,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应分别选择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建设路径为“需求—目标—课程—培训体系”,工会院校培训主体作用需充分发挥,以此结合培训规律,真正开展“六位一体”的培训
        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路径
        (一)精准设计培训项目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需做好培训项目的精准设计,以此聚焦内容、对象及质效。对于状况复杂的工会干部队伍来说,培训项目设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得到保证,为实现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聚焦,应设法建立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该模型由工会特性、干部共性、人格特征、政治属性共四个一级指标组成,可细分为职工发展、工会管理、保障能力、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工会特性),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办公能力(干部共性),包容心态、职业适宜、利他行为、心理资本(人格特征),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政治属性),共计14个二级指标以及43个三级指标,工会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可通过模型基本覆盖。以模型中的“工会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三大目标为例,可针对性设计课程模块组合,以此形成课程教学大纲和班次教学计划,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应与不同内容的课程安排相结合。还需要聚焦培训内容,专题班可围绕不同内容和业务进行培训,落实菜单式选课,选择搭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如工会经审专题、工会宣传教育专题、民主管理专题、女职工工作专题等,聚焦设计需求较强、人员量大、当前形势任务要求、专题内容价值较高的专题。为保证培训质效,可开展精品培训探索,突出重实训、示范性、小班制等特点,基于培训主题和时间可增加政治素养模块,同时需强化忠诚教育、党性教育,增强实效性和专业性,真正打造精品、示范培训项目[2]。


        (二)打造内外专兼职师资队伍
        基于工会、心理、职业、政治四个课程大类,需打造“社会师资”和“工会师资”两大群体,同时需强化需求导向。在培养“工会师资”的过程中,需以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大类为依据,以此实现教师队伍的教研方向及组织结构统筹,“1+N”教研方向属于其中重点,其中的“1”指的是实践教研与基础理论,“N”为劳动关系、民主管理、组织建设、职业素养、政治素养等工会专业教研方向,工会专业基础可由此夯实,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可有效培养。“师带徒”制度、教师联系工会工作机制的建立也极为关键,以此强化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提升,好老教师的作用可更好发挥。工会部门与师资团队的“一对一”联系、一线教师的一线实习需要得到重视,学术梯队和专业师资的代际传承、教师工会实践能力夯实可由此更好得到保障。对于兼职师资,需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需求及教研方向,在整合各层级师资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劳模讲师、基层工会导师、市总(全总)骨干师资的工会教育讲师团,需保证队伍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队伍稳定。工会枢纽作用需在系统外师资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优质教师资源的广泛聚合可顺利实现,兼职师资库的建立、外聘师资的培养、规范管理的开展同样极为关键。
        (三)强化顶层设计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顶层设计的强化需围绕工会、职业、政治三类培养目标展开,以此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分批、分类、分层推进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具体可细分为外部基地和内部基地。内部基地包括基层阵地、系统阵地、主阵地,即基层工会组织、工会直属单位、工会院校,可用于工会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外部基地包括形势政策、劳模精神、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等,可用于培训政治素养。体系核心为工会院校,以此逐步扩大辐射范围,相关基地的丰富化、多样化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即可更好地服务于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内部基地的丰富属于未来建设重点,同时外部基地的系统拓展也不容忽视,由此可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教学基地布局。为更好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还应做好《教育培训手册》的设计刊印,需集合培训管理流程、师资简介、培训项目设计示例、教学大纲、年度培训计划等内容,以课程体系为统领,以此提供实用便捷、清晰明确的干部培训工作指导。此外,还应关注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案例库、教材库开发,不断健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体系。
        (四)规范管理流程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管理流程的规范同样极为关键,这一规范可有机整合各个管理环节。在规范化的全流程培训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提升培训质量”这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属于其中核心。具体规范可从教育培训职责入手,工会院校需基于整体规划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科学使用专项经费。具体实践还需要以制度为保障,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逐步建立培训业务部门管理实施、部门协作、全院统筹的教育培训机制,教学考核评价、教学资源协调、教学标准制定也需要以相关制度为依据。此外,培训体验的提升、业务流程的规范也不容忽视,以此做实“规范”、做强“内容”,即可通过开展减压体验、美化学员手册、改进教学评估指标、高效运行培训班次、健全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性开展教学及管理服务调研,进一步优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由此实现的管理流程规范在管理、教学、服务质量、培训满意度提升方面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精准设计培训项目、规范管理流程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体系构建路径。为更好地服务于工会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导向的明确、信息化探索的开展同样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整体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2):81-82.
        [2]杨纯.适应新时代,提高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9(08):4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