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希波
[导读] 摘要: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三山岛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省  261442
        摘要: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国家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该项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能够帮助各个地区农村产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鉴于此,文章对我国共存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调整与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策略
        1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很多农村在生产农产品时往往只是初步加工处理就直接选择出售,严重缺乏科学精细化的加工处理,从而导致农村农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的降低,无法为农村居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的农业产品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上缺乏引进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导致农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无法有效提高农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第二,市场推广营销渠道不完善。我国农村市场产品推广营销渠道较为单一,未能够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网络营销销售,将自身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放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此外,农村农产品的经营和生产存在着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需要及时对产业经济结构展开科学优化调整;第三,农村结构发展层次偏低。在我国存在较多的农村地区农业结构发展层次偏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特色产业缺乏、经济结构不完善以及经济增长点单一等,大多数农村都未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主导性产业;第四,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普遍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实践创新意识,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导致农村科技生产水平难以得到提升。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大量转移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结构的优化调整。
        2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议
        2.1推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发展目前尚不够完善,农产品产量非常大,所以更加依赖于产品的流通环节。农产品加工可以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深入开发利用农产品资源的重要路径,要借助于加工转化来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效益。而农产品加工转化应当主动引入现代储存保鲜技术,根据各个地区每个季节对市场不同的实际需求情况,依托于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化来延伸其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同时,条件较好的企业可以使用温棚控制和智能灌溉等科学技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应当给予农业生产更多的支持,引导涉农企业从农产品提质增效、农业生态改善、生产资源优化等方面着手,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涉农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
        2.2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的过程。根据我国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现状,当前亟需采取以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策:一是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体制、资金、法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切实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与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围绕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三是注重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形式,一是企业+农户型,二是合作组织+农户型,三是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笔者认为,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因此,形式的选择既要能够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使各方最终达到利益目标。四是完善分配机制,注重农民利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多种行业、多个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当前要大力兴办新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或配套服务企业,延长产业化的利益“链条”,创造新的附加值,增强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总量,为实现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率创造条件。在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特别要注意保护农户利益。
        2.3深化市场信息服务
        推进落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从地方资源优势的实际情况着手,还应当结合市场具体需求情况,真正开展好市场信息调查工作,做好市场预测,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农村基层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要将市场信息服务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构建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业企业要建设好专业营销队伍,确保产、供、销通畅。目前来看,农业信息化还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基层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应当加大投入,构建市场信息体系,优化信息处理与传播方式,让农业企业和生产经营主体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
        2.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始终坚持以高效、生态为农业发展方向,从资源利用、产业规模、品牌培育、产品品质等方面着手,推动现代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紧紧抓住优质粮油、林果花卉、畜牧、设施农业这四个方面,同时,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走农旅融合道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订单农业,在确保粮油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要着力开展好优质稻、蔬菜、水果等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工业化思维建设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建立特色农业生产体系。要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优质资源,以调整种植结构为着力点,主动进行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地方农业生态治理水平以及高效农业成果的转化水平,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我国城镇经济改革工作稳定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各个地区农村政府的科学指导工作,合理制定颁布相关政策,引导地级政府正确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发挥出当地农村的各项资源优势作用,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村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经济收入。此外,政府还必须定期组织农民参与专业培训教育工作,引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强农村经济结构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应婉.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在城镇经济改革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8).
        [2]陈国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初探[J].合作广角,2016(08).
        [3]李石新,林伯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减贫效应[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7).
        [4]王丽芳.关于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5(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