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投融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涛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投资渠道、投资主体、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主要改善项目投融资活动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对策建议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投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资源来应对市场需求的模式实现的。政府资金和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直接投资比例不到20%。许多地方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基本由政府承担,其资金配套、贷款担保以及运行经费不足的弥补基本上也是依靠地方财政。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城建资金几乎全部靠财政支出,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问题上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致使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进程缓慢。部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干涉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的投资空间,压抑了市场机制活力,对扩大内需和消费启动极为不利,也导致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1.2投融资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手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长、利润水平较低,企业一般不愿意进行投资,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展,政府仍然担负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无法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的积极性,而通过政府投入的城建资产运营权很大程度上未得到落实,使得城建投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1.3多头管理,整体协调不够,经营主体模糊,政企不分。地方投融资体制包括城市的多个职能部门,主要通过行政系统对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进行宏观协调和管理。现实中,这种投融资活动处在“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中,既破坏了投融资活动各环节的内在关联,也不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投资规模膨胀、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决策失误多、投资效益差等,都与“政企不分”密切相关,很难提高投资效率。
        2.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的建议
        2.1贯彻“四个防止”,合理配置投资
        (1)防止投资主体单一化。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只投入不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的看法,防止投资主体单一化。财政融资运作方式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先期投资,以一带十”的诱导投资功能,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2)防止规划不到位。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规划的合理到位,不仅对城市的品位、风格、景观、功能起着整体谋划,合理布局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盲目投资,促进合理安排工期,节约财政资金。
        (3)防止设计不全面。全面合理的设计可有效缩短建设工期,加快施工进度。要防止形成只重形象,忽视功能和质量,为树政绩、赶进度形成的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设计不完善、施工不合理,工程量的随意增加,失去预算控制,造成材料和人工浪费的现象。
        (4)防止资金不落实。在工程项目开工建没之前,必须落实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防止因资金问题造成设备闲置、停工待料、工资欠发、施工人员情绪波动等问题。
        2.2科学规划,依法运作,强化资金管理
        (1)加大规划和设计投入。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考虑近期和远期建设计划。

根据建设需要和财力能力,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做好建设项目的整体谋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地下管道铺设与城市水系、绿化、道路工程的施工顺序,做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
        (2)控制随意改变施工设计增加的支出。确保详细控制性规划和施工规划的实施,防止随意变更,增加工作量。合理安排施工,按照工程项目的合理顺序,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确定建设时期,既要考虑季节因素、自然条件,如避免雨雪、冰冻季节,又要顾及地下、地表设施工程的施工顺序,如通信、电力、污、雨水管道敷设等配套设施的实施。防止因停工待工、重复开挖、增加防护设施而加大造价。
        (3)充分考虑财政资金的保障能力。目前,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以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费、配套费及土地收入为主,以适当融资作为补充,资金较为紧张。适当举债可加快建设步伐,但超出限度也会形成沉重负担。因此,应当核算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财政筹集资金计划和资金到位情况,结合工程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开工时间,慎重处理建设需求和筹资可能的关系。在各投资方的资金全部落实后才能开工建设,否则,将会出现资金断档、拖欠工程资金的问题。
        2.3把握政策,善抓机遇
        (1)顺应宏观政策,及时调整城建项目。适应货币政策变化,把握银行的资金投向,及时调整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和重点,实现城市建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选择优势项目,争取金融部门资金支持。投融资的项目应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搞好城市供水、排水、燃气、集中供热、供配电、抗震防灾和综合交通等专项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着重同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行廉租房实物配租和房租补贴,经济适用房、城中村道路、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节能减排等项目相结合。
        (2)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化解资金风险
        一是适当加大可支配财力用于基础设施的比重,适当调整财政性投资支出结构,增强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调控能力。将偿还到期贷款作为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集中财力压缩政府债务,尽快化解资金风险,腾出融资空间,继续优化融资结构。二是成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来管理基本建设基金,坚持各项基金集中使用、定向使用和征管用适当分离的原则,搞好基金的运营管理。三是有计划的储备和出让土地,增加土地收益,增强政府偿债能力,缓解巨额贷款利息形成的压力。四是选择金融产品,以银行贷款与发放政府债券等融资方式相结合,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筹集建设资金,改善频繁调度资金的紧张局面。同时,严格执行法规,确保城建规费依法征收。
        2.4抓投资机遇,适当融资补充
        根据建设需求和筹资能力,量力而行,适度举债,充分考虑偿还能力,以避免资金风险。积极利用融资平台,开展筹融资和担保工作。积极宣传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和目标,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近年来财政经济发展状况和主要经济指标,为招引资金打下坚实基础了解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技巧,敏感发现信息,及时捕捉机遇,大力争取资金。依靠良好信誉,与金融部门形成牢固的合作基础,建立筹集资金的长效机制。
        结语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关键表现。在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会越来越高,如今的融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资金的实际需求。本文对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开源节流的改进建议,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困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融资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崚嶒.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PPP项目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34):65-66.
        [2]刘桂兰,孙娟,余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探析—以交通建设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8,42(09):32-37.
        [3]宋丽锋,孙钰,洪丽.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改善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8(16):279-282+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