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易定国
[导读]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巡田中学  湖南邵阳  422700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初中物理是中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作用下,初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解程度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不规范,学生的参与度过低、缺乏积极性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设备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无法与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相适应。文章立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期望能对规范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引言
        物理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内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等方式,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验过程,或者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物理结论的过程,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的重要媒介,是激发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的热情、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而在新课标改革和强化素质教育的环境背景以及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课程设置:
        第一,规范实验流程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物理实验是基于物理知识,借助刻度尺、天平、秒表、游标卡尺等实验工具来得出物理结论的重要方式,具有严谨、科学、精确的特点。因此,物理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操作流程,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明确实验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实验环节的正规操作。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课文《测量平均速度》授课时,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实验道具——秒表、刻度尺、木板、弹簧片、小车。组装好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斜角,设定实验规则为:①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经过的路程并记录;②计算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并记录;③多次重复上述步骤,并记录不同路程和时间,从而得出平均速度。当实验规则设定好以后,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这个规则开展正规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
        杜威曾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筑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贯穿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中,既要教授物理知识,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将教与学联络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使用物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课文《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现象作为问题导入,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水壶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烟现象属于汽化还是液化?冬天天气冷,窗户上出现的霜花现象属于升华还是凝华?诸如此类问题是学生平时讨论较多的问题,也是一直未得到正解的问题,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去实验和听讲,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举一反三,通过一个物理现象的科学解释去理解其他同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第三,明确教学导向
        现阶段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下,很多中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理解,归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欠缺吸引力等,与其没有明确的物理学习目标也有一定的关系。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受限于教学任务,将重点放在完成教学内容上,而忽视了教学任务的重点其实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运用物理规律,所以,中学生普遍缺乏物理实验的目的性,结果往往是走马观花式得“配合”。所以,树立明确的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至关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课文《滑轮》内容教学时,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两种不同滑轮形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预设问题——如何将装修用的木料和瓷砖运到楼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思考认真听教师教课。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相对以往更集中注意力于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与形式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
        瞿秋白曾说:“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简单地讲,就是说只有基于实际生活才能获得真正能够指引人的思想进步和揭示自然的规律,也只有经过实际生活验证和考验的物理理论知识才能更长远地指导现时生活。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现时生活体验进行结合,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来引入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学习更生活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大大提升其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样是讲《滑轮》,针对预设的问题,教师需要准备好铁架台、两个滑轮、长细绳、钩码、滑轮组、木头等道具,通过与滑轮作用原理的结合,实现将木头运到高处的目的。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实验的过程来完成的,相对于常规知识的“满堂灌”,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就可以将这种生活中较常使用的物理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难题。
        第五,尊重个体差异
        塞•约翰逊曾这样看待个体差异,他强调:“两个人在一起不出半小时就会显出差异,一个人会明显地超过另一个人”。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除了教师之外,就是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受教育背景、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物理基础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初中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因人、因实、因地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做到统筹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作为生活中较常使用的原理,滑轮在方便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进行《滑轮》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带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堂作业,如:请学生们按照滑轮的工作原理,将木头运输到高处。此外,请学生们自主选择是否完成以下实验——设计一个滑轮组,并将设计完成的滑轮组实际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判断滑轮组是不是切实可行,期间,可以咨询教师意见或由教师进行指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和实操的可能性。
        结束语
        普朗克曾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物理实验是检验物理知识和物理新发现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整个物理学科学习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从教师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规范实验流程、完善教学总结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接收物理知识的角度,都应进一步强化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以夯实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基础,培养其严谨、科学、认真、求索的科学素养,助推学生在德与、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中学物理,2018,33 (10).
        [2]刘美英.初中物理教学有效开展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9(26).
        [3]王雷.奏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三部曲[J].中学物理,2019 (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